
《无言的呼唤:动物的感知、思考和表达》,[美]卡尔·沙芬纳著,戚译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80元
■张田勘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孟子》中的这段话是指,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但君子保存了它。因此,先贤早就知道,人与动物的差距不大。反过来说,禽兽与人的差异也不大。
美国石溪大学教授卡尔·沙芬纳的著作《无言的呼唤:动物的感知、思考和表达》就全面和深入阐述了这一观念。正如本书的副题所指,该书描述的是动物的感知、思考和表达。动物是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表达,作者持肯定观点。根本原因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是人为划分的,人类就是动物。
本书通过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神经学、免疫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结果,以及实际观察和调查予以了大量证明。同时,本书也述说了许多生动有趣、感人至深的动物感知和行为的故事。
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在非洲观察了一群大象很长时间,其间象群的首领艾柯去世,首领的女儿伊妮德带领象群离开了观察地三个月,然后象群又回来了。此时研究小组中的一位女科学家维姬向伊妮德打招呼:你好呀,我好想你!
忽然,伊妮德猛地抬头,发出巨大的吼叫声,耳朵也扇动起来。象群都围拢过来,离人很近。因为情绪激动,大象的颞腺都流出了颞液。维姬等人感到,那就是大象的信任,就好像被大象拥抱一样。
大象的这种对人信任和友好的意识也表达出了它们的情感。由此就涉及到更为深层的内容,人与动物意识和情感的相似与相异。
从基本的神经系统、器官、骨骼、肌肉、激素和行为来看,大部分动物与人相似,就像不同型号的汽车都有一台发动机、驱动系统、四个轮子、车门和车座一样。
尽管作者在从事动物研究时获得过一个经典的指令,不要将任何人类的精神体验——思维或是情感——施加到动物身上,但人们发现,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共同演化来看,人与动物都有古老的深层回路。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人还是猫,都会产生愤怒的情感,而且都是在大脑中相同部位产生。
除了大脑的不同部位有意识和情感的不同功能外,动物也继承了非常古老的情绪系统,并依靠不同的神经递质、激素来调控意识、情感和行为。即便是虫子,也拥有与人类一样的神经机制和情绪。
包括焦虑、幸福、幽默、虚荣、感激、憎恶、希望、谦虚、烦躁、宽恕、公平等几十种意识、情感和行为并非只是人类独有的,动物甚至在有些方面比人类表达得更充分更浓烈,尽管它们没有语言。
有一些情绪是人类所独特的,如自我厌恶、自责等,但也有可能人们还没有观察到动物有这样的情感表达,或者它们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不为人所理解。
说到宽恕、公平这样的意识和行为,似乎应当是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不过,动物同样可以有相似的社会生活,因而具有产生这类意识和行为的基础。
作者在对狼群的研究和观察中,以及从他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书中的整个第二部分说的就是一个狼群的故事。
狼群的共同狩猎、分工、包围、层级体制等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狼的宽恕、高瞻远瞩和为子嗣后裔的“深谋远虑”却并不为人所知。
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在一头名叫21的公狼和一头特立独行的被称为“花花公子”的公狼之间。21是美国黄石公园近70年来出生的第一窝小狼崽之一,它具有出色的形体、力量和敏捷性,足以战胜种种困难。动物研究人员有两次看见21独自抵挡6头狼的进攻,并且把后者打败。
21成为黄石公园德鲁伊峰狼群的首领后,其群内的“花花公子”常常破坏规则。但21阻止其他狼围攻“花花公子”,放它逃走。
最终,“花花公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首领,并成为一名伟大的父亲。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多年不断的争斗后,狼群中存留了许多21的孙子和曾孙。
对此,作者得出结论,演化的算法考虑的是长期结果。通过宽恕“花花公子”,21实际上保证了自己有更多的后代存活下去。在演化中,只有存活后代的数量才是唯一的“通货”。当然,这是作者和动物研究人员的答案。
本书还通过描述动物对工具的使用、计划的制订、复杂信息的传递等,展现了动物极具智慧的一面,与人不相上下。结论是,动物的感知、思考和表达除了没有如同人类的抽象语言外,几乎与人类一样。况且,人也是动物,只是有文明和文化的高级动物而已。
《中国科学报》 (2020-07-16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