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爱吃萤火虫的新蛇种获龙第九子名“螭吻” |
|
本报讯(记者张晴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丁利、陈勤团队与日本京都大学森哲课题组合作,于2017年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采集到一种颈槽蛇,该蛇一直被当做九龙颈槽蛇记录。但研究组从鳞被、半阴茎等形态学特征初步判断,认为其与九龙颈槽蛇及其他已知颈槽蛇属物种差异较大,对分类划分存疑。通过将该存疑种与16个已知颈槽蛇属物种进行比较,结合形态学数据,证实了它应为新种的判断。研究组将其定名为螭吻颈槽蛇,物种名源自中国古代传说神兽龙之第九子螭吻,其生性喜食火,用以突出该种进食萤火虫的食性特点。
文章描述了螭吻颈槽蛇的鉴别特征,体背褐色为主,背鳞通常有黑色的边缘形成散在的斑点和条纹,最外侧背鳞的黑色边缘常前后缀连于体侧形成一细而模糊的黑色条纹;腹鳞中部多具黑色斑点,并可连成大片黑色,腹鳞外侧缘与最外侧背鳞常呈棕红色;眼眶下具黑色斜纹,眼呈深卡其色,瞳孔黑色;中等体形。
研究人员表示,颈槽蛇属多数种类以捕食鱼类、蛙与蟾等为主,部分种类捕食蚯蚓、萤火虫,该新种的发现增加了捕食蚯蚓与萤火虫的颈槽蛇种类。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捕食习性的蛇在四川西南部均有分布,这对今后研究颈槽蛇属食性转化、种群扩散、物种形成的过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至此四川分布记录颈槽蛇6种,全球28种,该新种的发现对四川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提升了我国颈槽蛇属的多样性。
该成果发表于《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该跨国团队还在颈槽蛇属颈腺毒成分的来源再利用和转变、颈腺防御系统的进化过程和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6373/j.cnki.ahr.190068
《中国科学报》 (2020-07-1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