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原 张北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16
选择字号:
杨基础:花甲之年“西行者”

杨基础

 

■本报通讯员 高原 张北辰

他不是清华园中众人皆知的“明星教授”,尽管深受学生爱戴;

他不愿也从未被公开报道过,尽管在他近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中已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成绩单;

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尽管他的感情澎湃而深沉。

他是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教授杨基础。在老同事、清华大学化工系教师张立平的描述里,他长得精瘦精瘦的,为人精干低调,性格黑白分明,直言敢谏,一丝不苟。

在清华园,杨基础只是一位“平凡”的教授,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时间回到2007年,已经在清华任教二十余年的杨基础步入花甲之年。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延续之前的轨迹,平稳度过在清华最后几年教学生涯,然后办理退休手续,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杨基础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这个决定的大背景是清华大学从2001年开始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学校陆续选派了多位优秀教师任挂职干部,开展支援工作。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化工学院,2007年需要一位教授去开拓这方面的工作。

时任清华化工系党委书记朱兵等系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人选便是杨基础。但考虑到他当时已年过六十,能否承担繁重的对口支援工作还是未知。当系里试着征询杨基础的意见时,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下来。

西部地区高校基础普遍较弱,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相较于其他学院发展更显滞后,存在着硬件条件差、师生凝聚力不强、教学科研方向不清等不少问题。面对这一客观情况,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支援工作,成为刚到青海摆在杨基础面前的第一道重要“考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了解青海,才能理解青海,最终服务好青海。”杨基础暗下决心。

为了摸清当地化工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从2007年到2016年,他沉下心来到一线调研,克服高原反应,跑遍了西宁和柴达木盆地2/3以上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地处青藏高原、深入盆地腹地,动辄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交通条件非常不便。

每到周末,天地之间,两行车辙,便是杨基础的“出行印记”。

这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也是做不到的事,年逾六十的杨基础做到了。这期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详实地记录下来,成为后来开展工作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010年,应青海大学方面请求与杨基础自己的意愿,清华正式任命杨基础常驻青海大学,并挂职担任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2010年前,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由于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等问题,几乎没有开展过高质量的科研工作,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只有30万元左右。

经过周密调研与反复论证,在杨基础建议下,青海大学化工学院明确了以“盐湖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建设发展目标。

他牵头组建了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和盐化工分离工程两个科研团队,指导和参与盐化工分离工程研究平台和生态工业研究平台的建设,并抓住“十二五”的发展契机,获得科研经费200多万元。

在青海大学“提升综合实力建设规划(2012—2015年)”中,杨基础亲自编撰了化工学院相关的子项目,得到了学校评审专家的好评,获得资助金额5000多万元,为化工学院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支持。

在教学方案、人才培养和发展谋划上,杨基础同样作出了不俗的成绩。本科教学方面,他提出并推进了化工设计类课程群的建立,初步建立了模块教学体系,这是在青海大学历史上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的课程群概念,收效甚佳。

研究生培养方面,他组织并参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并成功获批,随后组织编写了《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硕士生培养方案(草案)》,初步构建了化工学院硕士生培养体系。

2013年,他牵头编写了《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制度,为化工学院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建设好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应该做到两个‘就地取材’:一是研究方向就地取‘题材’,二是要培养利用好当地‘人才’。”

“化工学科的建设与当地的条件与需求密不可分,不能简单地拿清华的条件和标准去套,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不做则已,做则至全。能力有大小,但首先要尽心。”

从2007年算起,从清华到青海,从绿草茵茵到高原旷野,杨基础将十年光阴献给青海,献给了他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

为化工学科“计深远”

在杨基础退休前后,他还默默做了一件为清华大学化工学科“计深远”的事。

2010年,为了让化工专业吸引到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在43位两院院士的共同倡议下,一项名为《“高中化学与工程”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优化衔接》的科普短片项目正式在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立项。

作为执行主编的杨基础,除了协调多位院士和几十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共同编写视频脚本,还需要反复与制作公司沟通视频的细节,再苦、再累他都毫无怨言,对每一帧视频、每一段文字精心把关,仅召开的研讨会就有上百次,有关细节的讨论更是不计其数。

终于,这部包含10部科普短片在内的《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第一辑)于2016年5月发布。没有传统印象里排着废水、冒着黑烟的化工厂,化学化工技术成为先进技术的出口,造福人类社会,颠覆了大家对于化学化工的理解与认知,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而就在紧张充实的工作不断取得可喜的成果时,一次身体检查打破了既定的节奏。

2017年,杨基础被查出腹膜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他精瘦的身体里,居然长出了直径16 厘米的肿瘤。

在上海的一家医院,他成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他也失去了一颗肾脏、一段结肠、一部分脾脏和一部分胰脏。手术后他直接被送入ICU,一住就是3个月。

而在ICU病房,他依然每时每刻想着工作,精神状态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居然还在构思一个ICU里化工原理的短片。

2019年5月,杨基础癌症复发,他没有向任何同事透露病情,仍然坚持工作。当年12月,他前往山东开会,亲力亲为准备素材,向全国几百名高中老师介绍化学化工前沿课题。

没想到不到两个月,病情急转直下,从今年2月开始他就无法进食,完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4月仍然坚持在微信中与课题组讨论科普文稿,4月29日在下达第一次病危通知书前一天,他仍在讨论……

刚刚度过第一个危险期,4月30日,他又开始在微信上办公。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位清华园里“平凡”的老教授耗尽自己的光与热,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中国科学报》 (2020-06-16 第8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