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13
选择字号: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
发现中国迄今最晚离龙化石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等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在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发现了离龙类新属种——侏儒黑山龙。

离龙类是一类已灭绝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至中新世消失。

“该发现说明了在我国,离龙类在热河生物群的繁盛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延续了下去;另外,该动物的形态原始,但出现时代晚,说明离龙类的演化过程是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由更进步类群演化替代了原始类群的过程。” 董丽萍告诉《中国科学报》。

沙海组产出了数量较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丰富,有多瘤齿兽类、三尖齿兽类、真兽类等。董丽萍表示,由于沙海组为煤系地层,没有可测年的层位;不同化石类群的研究学者对沙海组年代存有争议。“从其中产出的脊椎动物化石来看,我们认为沙海组应位于九佛堂组之上,因此黑山龙是我国报道的时代上最晚的离龙类。”

据悉,沙海组产出的脊椎动物化石多为零散骨片,团队在黑山龙标本表面也只看到了一个齿骨和一个颧骨。通过高精度CT扫描在岩石内部发现了更多骨片,包括小半个头骨和一些零散骨片。研究人员对扫描数据建模,再虚拟放大、镜像模型后进行3D打印,最终恢复了侏儒黑山龙的大部分头骨结构。与侏罗纪的栉颌鳄和青龙相似,黑山龙吻短、下颞孔未闭合。根据下颌长度推测,侏儒黑山龙的体长约30厘米,与栉颌鳄和潜龙的大小相当。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14772019.2020.1749147

《中国科学报》 (2020-05-1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