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13
选择字号:
“小柯”秀

 

《细胞》

科学家揭秘巨型病毒感染初始阶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Kristin N. Parent、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Juliana R. Cortines等研究人员,合作利用结构和组学技术表征了巨型病毒感染的初始阶段。该项研究成果5月8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为了回答有关巨型病毒感染机制的问题,研究人员鉴定了促进巨型病毒基因组释放的生物分子条件。研究人员通过冷冻电镜、冷冻电子体层摄影术和扫描电镜观察到了桑巴病毒(Mimivirus属,谱系A)的4种感染中间体。这四种中间体均反映出与体内发生的阶段相似的形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基因组释放阶段在其他Mimivirus中是保守的。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差异质谱鉴定了从桑巴病毒和新发现的Tupanvirus中释放的蛋白质。这项工作表明,引发感染的分子力在不同巨型病毒中是保守的。这项研究还首次鉴定了在巨型病毒感染初期释放的特定蛋白质。

据悉,自发现以来,巨型病毒扩大了人们对病毒学原理的了解。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和复杂性,人们对这些病毒的生命周期知之甚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32

《免疫》

炎性2型cDC可获得cDC1和巨噬细胞特征

比利时根特大学Bart N. Lambrecht、Martin Guilliams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炎性2型cDC获得cDC1和巨噬细胞的特征来协调免疫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能力。 该项研究成果5月8日在线发表于《免疫》。

研究人员表示,IRF8+1型和IRF4+2型常规树突状细胞(分别为cDC1和cDC2)之间表型和功能的区分已广为接受。但尚不清楚当另外单核细胞来源的细胞(MC)变成合格的抗原呈递细胞(APC)时,这种区分在炎症条件下的功能如何。

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模型中使用单细胞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肺cDC2获得了与MC共享的Fc受体CD64以及与cDC1共享的IRF8的表达。这些炎性cDC2(inf-cDC2)在诱导CD4+T辅助(Th)细胞极化以及同时呈递抗原给CD8+T细胞方面表现优异。

当与inf-cDC2分离后,MC缺少APC功能。Inf-cDC2响应于细胞内Toll样受体和1型干扰素受体信号转导而成熟,上调IRF8依赖性成熟模块,并通过恢复期血清和Fc受体获得抗原。因为杂交inf-cDC2很容易与单核细胞来源的细胞混淆,所以它们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APC功能被看做MC。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0.04.005

《自然—生物技术》

新技术实现固定组织中蛋白质和RNA多重数字空间分析

美国NanoString技术公司Joseph M. Beechem、Christopher R. Merritt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固定组织中蛋白质和RNA的多重数字空间分析技术。该项研究成果5月11日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研究人员研发的数字空间分析(DSP)是一种适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样品的蛋白质或RNA空间分析方法。该方法依赖于(1)使用寡核苷酸标签对蛋白质或RNA进行多重读取;(2)通过光切割接头与亲和试剂(抗体或RNA探针)连接的寡核苷酸标签;(3)剪切光投射到组织样品上,以PC寡核苷酸以任何空间模式释放覆盖1至5000个细胞的目标区域(ROI)。

DSP能够使用抗体读数在ROI内实现单细胞敏感性,并且RNA检测可适用至约600个单独的mRNA转录本。研究人员通过使用nCounter系统显示了淋巴样、结直肠肿瘤和自身免疫组织中多达44种蛋白质和96个基因(928个RNA探针)的空间概况分析,并通过使用下一代测序显示了1412个基因(4998个RNA探针)。DSP不仅可以用于分析生物库样品中的蛋白质和RNA,而且可以用于分析患者样品中的免疫标记物,具有影响临床决策的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0-0472-9

更多内容详见科学网小柯机器人频道: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

《中国科学报》 (2020-05-13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