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AMOST巡天引领者 |
——记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 |
赵永恒
国家天文台党委委员、研究员,现任郭守敬望远镜(The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简称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等,曾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总经理、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世界数据中心天文学科中心主任。带领LAMOST团队,圆满完成一期光谱巡天观测工作。
■王丹 李伟
听从祖国召唤,结缘LAMOST
赵永恒与LAMOST结缘,还要从一通电话讲起。
1995年,还在德国深造的赵永恒,接到北京天文台台长的电话,邀请他回国筹建大型天文项目LAMOST。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怀着激动和热切的心情,投入到深爱的天文事业,成为LAMOST项目工程指挥部中最年轻的一员。
LAMOST望远镜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首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天文大科学装置,也是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能力最高的望远镜。
2011年9月LAMOST开始为期一年的先导巡天,随后于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开启一期五年正式巡天。六年来,LAMOST望远镜共发布近千万条天体光谱,数量远超世界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总和,比国际同类望远镜发布的光谱数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该光谱集是目前世界上天区覆盖最完备、巡天体积和采样密度最大、统计一致性最好、样本数量最多的天文数据集,填补了国内天文基础数据库的空白。
赵永恒在2003年临危受命赴任LAMOST项目第三任总经理,开始每天硬着头皮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为了提升管理能力,十多年来赵永恒翻阅各类专业书籍,书中精髓他已铭记于心。尽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却总是积极乐观,不畏困难,勇挑重担,刻苦攻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始终与群众在一起”是大家对赵永恒最深的印象。他总是鼓励项目组成员,坚信关键技术一定能够突破。由于承接LAMOST项目的单位不止国家天文台一个,为了协调各个单位的工作,他时常奔走于几家单位之间,被戏称为“空中飞人”。
在赵永恒的带领下项目组齐心协力,攻克难关。项目最终于2009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为了LAMOST项目,赵永恒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华发早生,但他仍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做团队的防火墙和救火员
赵永恒常戏称自己像一道“防火墙”,保证科研人员和专家们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有时,又要做一名“救火队员”,哪里出现问题,他都会马上出现,动用一切力量解决问题。这就是赵永恒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转入正式巡天以来,作为望远镜运行团队的领头羊,赵永恒以敏锐的视角发现望远镜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带领项目成员攻克一个个难关。白天他忙于处理项目大小事务,晚上还要投入到紧张的观测工作中,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这些年来为了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光污染、雾霾引起的大气透过率降低,及全球气候变暖给望远镜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赵永恒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度过的,除夕、春节和自己的生日,他都没能和家人团聚,一心扑在项目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永恒带领下,到正式巡天的最后一年,LAMOST观测成功率提高了近30%,故障率下降了10%,为高效地、保质保量完成一期巡天观测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聚少离多,舍小家为大家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事业与家庭、大家和小家之间,赵永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事业和大家,与家人聚少离多。
赵永恒从小与父亲感情笃深,可为了事业,在父亲病重时,他仍然坚守岗位。
这些年来,赵永恒忙于LAMOST项目,无暇照顾妻儿。不过,爱人的理解和默默支持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在掌声、鲜花和荣誉的背后,有几多辛苦和辛酸,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
一期巡天圆满结束,赵永恒带领团队向LAMOST第二个高峰——中分辨率光谱巡天进发。如今的兴隆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观测条件越来越差,赵永恒又开始了对LAMOST二期工程的探讨,希望在条件更好的观测地修建一个观测能力更强大的LAMOST望远镜,将光纤数量提高到史无前例的一万条。
正像LAMOST国际评估报告所说,LAMOST是世界级的巡天设备,一定能够产生世界级的研究成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赵永恒还将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孜孜不倦地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报》 (2020-04-23 第3版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