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叶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2-20
选择字号:
用数据绘一张“疫情晴雨表”

 

■本报记者 卜叶

新冠肺炎病毒如何从武汉向全国其他地区传播?不同省市疫情的发展有何差别?隔离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疾病传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拐点何时出现?……

如何回答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从事可视化研究、一向对数据敏感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袁晓如希望能用数据加以回应。

“此前,在禽流感、非洲猪瘟等疾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为此开展过相应的疫情可视化工作。因此,此次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研发出‘疫情晴雨表’以及其他可视化工具。”袁晓如告诉《中国科学报》。

用数据直观反映疫情变化

春节前,袁晓如就意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蔓延可能,因此筹备工作早已在默默进行。

疫情发展初期,各地数据都在上涨。“对公众来说,什么时候增幅开始下降,大家就看到了希望。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各地新增病例数的变化。”袁晓如告诉《中国科学报》。

基于之前的技术积累,袁晓如团队研发了多种具有高度交互性的工具,可视化与分析每日各地的疫情走势和对比,给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袁晓如表示,疫情晴雨表是一个特别受欢迎的项目,除了在实验室网站公布以外,也可以通过微信健康频道进入。不同于其他数据表格和地图的方式,晴雨表把数据按照时间和地区排列,用方块大小和颜色分别表示当天病例新增量和增幅。公众可以直观了解到各个省份每日新增病例数的变化,也能够通过颜色很快识别出各地是否已经进入疫情抑制阶段。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时间紧迫,数据和人手是团队面临的挑战。

“每日新增病例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但刚开始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很少,如何基于有限数据进行分析是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此后,随着感染人数增加,疫情数据也随之增多,研究人员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人工校验。此外,数据收集系统也有更新换代的需求,人手短缺问题成为研发的新挑战。”袁晓如说。

这时,上海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奇安信、腾讯等高校和企业的研究人员主动加入到研发工作中。目前,这一联合研究团队已由此前的20多人增加到百余人。

数据辅助公共管理潜力巨大

以疫情晴雨表为代表的数据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袁晓如团队并未停下脚步。

从公共服务来讲,可视化与其他信息技术如何进一步帮助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加强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和计算如何针对公共交通和重点公共场所做有效的疏导,也是袁晓如和合作团队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他举例说,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面对最初发病的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前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询问逐步获知哪些患者都出入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是否能更早判定该病的传染性风险,需要更好的数据工具和分析手段支持。此外,现在已经积累了数万病例案例,是否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支持对于疫情的预测和追踪,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过,这一切有待于数据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合理开放。

“除了传统调查方式,用数据还原事件全貌、追踪事件走向可为探究疫病传播提供一种新方式。”袁晓如说,“用数据还原患病人员此前的行踪轨迹,寻找时空重合点,利用患病后的行踪轨迹,排查高危人群,能够辅助相关部门决策。”

但不可否认的是,启用个人数据涉及到数据安全问题。现阶段,如何解决数据应用与隐私安全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重要话题。

《中国科学报》 (2020-02-20 第3版 信息技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