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辛雨)12月27日,国内首个黑猩猩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项目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北京市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园。该黑猩猩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由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团队、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周东明团队与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现已通过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即将申报临床试验,预计最快明年可大规模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布局了5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张林琦介绍,黑猩猩腺病毒载体在安全性、免疫原性、大规模生产、运输和储藏等方面有很多优势。
张林琦指出,新冠病毒S蛋白必须与人体ACE2蛋白结合,病毒才能入侵人体。“如果把S蛋白比喻成‘钥匙’,ACE2看作大门的‘锁’,那么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就是利用‘钥匙’打开‘锁’,然后进入细胞,开始大量复制,对人体造成伤害。”张林琦说。
此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把S蛋白单拎出来,搭载到改造后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上,运至人体细胞后,人体免疫系统会立刻组装出专门针对S蛋白的“专用杀伤性武器”——新冠病毒抗体。
“等新冠病毒来袭,人体的‘专用杀伤性武器’已经严阵以待,就可以把病毒消灭在人体细胞之外,实现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保护。”张林琦提到,黑猩猩腺病毒载体被改造为“单程车”,在完成运送S蛋白的任务后会自行解体,不会在人体内复制“作乱”。
由于抓住了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的唯一受体这个关键要害,所以这类疫苗的特点是细胞可以产生精准免疫反应,更有针对性。张林琦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研发的新疫苗使用的腺病毒载体来自黑猩猩稀有血清。“以这种病毒做载体的疫苗,最大的好处是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小,且具有产能高、免疫性强等优势。”
“目前,疫苗在动物身上没有看到副作用。”张林琦透露,12月底,该疫苗将申报开展国内外临床试验。
张林琦表示,从新冠病毒长期流行的趋势看,第一棒的新冠疫苗研发已有成果,并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长期的保护性还需继续观察。作为第二棒,他们团队将更着力于疫苗的综合能力,包括有效性、安全性、保护周期、规模化、可及性等方面。
《中国科学报》 (2020-12-2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