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波澜 黄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1
选择字号:
改良田种出都市生态米

 

改良田稻穗 华东师大供图

■通讯员 田波澜 本报记者 黄辛

改良田里满目金黄,稻浪飘香,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稻秆……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在上海市崇明横沙岛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态米”稻熟粒满,一派丰收景象。“幸福生态米”是华东师大在促淤圈围区开展土壤改良研究的科研成果,改良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田增产最高达到128%。

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邓泓领衔的生态修复创新团队通过实施改良方案,提升试验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渐恢复,且病虫害发生程度轻,农药使用量少。

面源污染变养分

在改良示范中,他们设计了农田排水的稻田内循环,将面源污染转化为稻米生产的养分,为减少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收获的稻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未检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食品安全限值。

通过科技提升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业产出是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横沙东滩圈围总面积约16万亩,是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储备资源,但这些新生陆地的土壤来源于河口淤泥,质地偏沙性,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较低,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盐渍化问题,急需寻求快速的改良方案。

从去年开始,这支创新团队在上海市科委和崇明高峰学科的支持下,联合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在横沙开展盐碱土壤的改良示范,通过有机肥、新型矿物质提取液和微生物菌剂的联合作用实现横沙圈围区新生土壤的快速改良,取得了初步成效。由达良俊、邓泓、陈雪初、宋坤、周小奇、张秋卓等组成的中青年科学家团队,接连获得相关项目支持。

对比实验筛选更优方案

今年6月起,团队开展了新一轮的示范研究,希望通过比较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改良效果,筛选出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改良方案。

研究中设置了5种改良方案,共改良土地35亩,同时设置了5亩对照田,实验的稻米品种也选择了上海居民偏爱的粳稻。

从翻地、平整、施肥、播种,到耕作、田间管理、周期采样……在改良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水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土壤的pH值、盐渍化程度和各类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并将在实验结束后进一步比较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态质量。

“直观可见的是,改良田水稻长势明显优于对照田,不同配方之间也有显著差异。通过土壤改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未改良对照田提高16%~128%。”邓泓说,改良田种植的水稻茎、叶更挺拔茂盛,株形明显优于对照田,且稻穗下垂,穗粒更为饱满。

呼应民生需求

“收获沉甸甸的稻谷,丰收景象真让人兴奋。”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婕表示,科研团队不仅在生态环境基础科研领域显山露水,也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民生需求中体现价值。

这片改良示范地由崇明东浜村村民们协作种植。据刘婕介绍,横沙东浜村是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科技处与崇明区对口党建结对帮扶单位,该村毗邻示范样地,土壤改良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明年将应用自主研发的促植物生长的微生物菌剂,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横沙新生地开展进一步的改良研究,形成华东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改良产品和改良方案。

《中国科学报》 (2020-12-01 第3版 农业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