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左二)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本报记者 朱汉斌
近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在东莞松山湖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高松、陈和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潘云鹤、何镜堂等54位院士集结松山湖,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献计献策。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松山湖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松山湖已成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区、生力军与加速器,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创业沃土。
创新驱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步伐加快
今年5月,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一种新的作用机制,打破了传统的提高强度会降低材料断裂韧性的认识,获得了强度、韧性、延展性俱佳的低成本新型钢材。相关研究在《科学》杂志发表。这是位于东莞市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以来,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自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两年多时间内,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全球用户,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并且在《科学》《自然—通讯》等期刊发表文章50多篇,为国家的许多战略需求和高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一流的装置产出一流的成果。今年8月,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以下简称BNCT)实验装置在东莞研制成功,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布局东莞以来,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我们这个项目不会带来GDP,它是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装置。”陈和生坦言,而建设重大科学装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装置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
9月,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意味着东莞将进一步举全市之力,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按下“快进键”。
建设大科学装置群,除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正式动工,预计2021年完工,这将为今后南方先进光源落户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技术支撑,同时也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从单个大科学装置加快向大科学装置集群进发。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第三个新型的光源大科学装置正在谋划推进中,将与南方光源和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补效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多学科运用与交叉。
松山湖科学城位于东莞几何中心,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强调,松山湖在未来10到15年内的核心使命,就是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平台,深度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当中。
筑巢引凤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展厅内,墙上的这句标语显得格外醒目。今年2月,中科院院士汪卫华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一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正是诞生在2018年成立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好的原创性的科学问题,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不仅仅是来源于书本和杂志。”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材料实验室建设筹建之初,他们就提出探索打造从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目前实验室内设四大核心板块,包括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
如何让尖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创新样板工厂有办法,该板块致力于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与科研转化。汪卫华表示:“由于松山湖科学城周围有很好的制造业产业化环境,通过实验室的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把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出去。”
在松山湖科学城,材料实验室通过合作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头活水”。
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样,东莞已经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学城,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这些机构有力带动了一大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成果、新项目在本地出现并落地转化。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依托大科学装置,松山湖的磁极效应越发显现。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聚集包括陈和生在内300名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工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包括王恩哥、赵忠贤、汪卫华在内的10名院士、24个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集聚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近800人。通过借智借脑,松山湖科学城正逐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
成立于2007年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以“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和“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被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
在该院院长张国军的带领下,工研院从不到40人的创业班底发展成为拥有600余人的研发团队、1000余人的产业化团队,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900余家,自主创办科技企业70家,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这12年时间,我们见证了松山湖的快速发展。”张国军感慨,“2008年过来的时候,我见过松山湖原本的样子;2010年到2020年,我见证了松山湖的积累爆发;今年,松山湖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又是一个新起点。”
《中国科学报》 (2020-11-13 第3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