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寒武纪板块构造中克拉通龙骨的形成
古老的大陆核心(克拉通)位于地幔“龙骨”之下,即存在大量熔化消耗、具有机械抵抗力、浮力和含金刚石的厚达350公里的地幔,在超过20亿年的时间里,它们一直与更热、更致密的对流地幔隔离。
地幔龙骨只在地球早期形成(大约在35亿至15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时期);并不存在现代的类似物。
许多龙骨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分层融化消耗。这种层状岩石圈的起源尚不清楚,可能表明早期地球有一种全球构造模式(板块而不是羽状构造)。
作者利用在地幔温度升高(比现在的温度高150~250摄氏度)情况下,海洋俯冲伴随弧—陆碰撞的模型来研究地幔龙骨的起源。
研究证明,在太古代板块构造开始后,位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下的炙热、韧性、正浮力的熔融耗尽的亚岩石圈地幔层无法与板块一起俯冲。
移动板块邻近大陆域下留下了克拉通尺度的黏性原龙骨。对亚岩石圈枯竭地幔厚度的估计表明,这种机制在克拉通岩石圈时代的主要统计期是有效的。
这些原基随后的导电冷却将产生具有较低现代温度的地幔龙骨,适合于金刚石的形成。前寒武纪海洋板块俯冲、地幔高度衰竭,是大陆下形成厚层岩石圈的先决条件,这使得它们在随后的板块构造过程中得以长久存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06-7
东南亚大型动物和古人类灭绝的环境驱动因素
东南亚已经成为了解古人类及哺乳动物迁徙和灭绝的重要地区。作者提供了一个横跨第四纪的东南亚哺乳动物稳定同位素的大数据集。
研究结果表明,早更新世的森林到中更新世已经被大草原所取代,这导致了食草动物的扩散和食用树叶动物的灭绝,不过由于地理年代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样本都能分辨出冰期或间冰期。
大草原在晚更新世衰退,在全新世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分层的封闭冠层雨林。
这导致了适应热带雨林的物种和智人的优势——智人在人类中具有独特的适应可塑性,不过这是以牺牲包括直立人在内的草原和林地物种为代价。目前,受到人为砍伐森林的严重威胁,巨型动物局限于热带雨林。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10-y
(未玖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20-10-21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