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等 |
CRISPR技术重启地贫患者γ珠蛋白表达 |
|
本报讯(记者黄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大力和刘明耀团队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马燕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赖永榕合作,研究证实通过CRISPR/Cas9或者单碱基编辑技术,高效编辑HBG1/2启动子上的BCL11A结合位点,能够重新开启β地中海贫血患者细胞内γ珠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善患者红细胞的成熟,有望成为治愈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手段。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研究》。
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是最常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之一,依据不同的致病基因分为α和β地贫。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胎儿期主要依靠γ珠蛋白与α珠蛋白形成胎儿血红蛋白四聚体(HbF),到成年后β珠蛋白开始表达而γ珠蛋白基因(HBG)逐渐沉默。然而大量研究发现,很多β地贫患者由于携带其他突变,造成HBG在成年后仍然激活,高表达的γ珠蛋白能替代缺失的β珠蛋白与α珠蛋白形成HbF,使病人不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状。因此,通过在成人红细胞中激活胎儿期的HBG表达,弥补β珠蛋白表达不足,是治疗β地贫的重要策略之一。
研究人员成功建立了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造血干/祖细胞基因编辑技术体系,通过电转Cas9 RNP高效编辑HBG启动子,为重症β地贫患者提供了有望彻底治愈的新方法。同时,该研究率先证明单碱基编辑器编辑技术对于治疗β血红蛋白病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提高该位点的单碱基编辑效率,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安全的策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19-0267-z
《中国科学报》 (2020-01-21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