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嵘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0
选择字号: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量化西南喀斯特区恢复措施的固碳效应

 

本报讯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合作,发展了不同管理措施下区域植被景观类型遥感识别模型,量化了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及其差异。相关研究1月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在大规模自然封育与人工造林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西南8省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石漠化面积“持续净减少”。但在初步“变绿”基础上,该地区如何有效权衡自然恢复、人工造林、封禁保护等不同恢复管理措施,一直是后续生态工程关注的重点。

王克林等人的研究表明,西南地区过去15年有30%的区域被受保护的林地覆盖,27%的区域是造林或人工林采伐区域,这些不同恢复管理措施下的林地短期内(2002年—2017年)地上生物量固碳抵消了该区域过去6年人类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的1/3。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森林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西南地区植被恢复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但研究者指出,因西南地区当前可造林的区域面积有限,依靠扩大造林规模完全抵消人类活动的碳排放不可行。同时,他们发现,人工林增加导致8%的区域土壤水分显著下降,扩大造林还面临土壤水分降低的潜在生态风险。因此,未来应加强西南地区已造林区域的可持续管理,对自然恢复灌草丛、中幼林及大面积的人工林进行提质改造。

团队成员岳跃民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挖掘长期观测及高分遥感数据潜力,精细量化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的碳水过程,评估不同工程措施的效应差异。(付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3798-8

《中国科学报》 (2020-01-1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