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员闫晓理等,在太阳活动区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与消失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成熟的太阳黑子一般由中心的暗核(本影)及外围稍亮的晕状区域(半影)组成。黑子半影的出现是区别普通黑子与小气孔的标准。黑子是太阳表面的强磁场区域,太阳表面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也比较频繁。太阳黑子是研究磁流体静力学平衡的最佳对象,通过对黑子演化的研究可以了解黑子与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之间的联系,对探索、预报太阳爆发活动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利用澄江抚仙湖一米新真空望远镜(NVST)和美国太阳动力学卫星(SDO)观测数据,对活动区12673中的黑子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黑子半影演化过程中,黑子磁场变化的分析发现:随着黑子半影面积的增加,黑子半影磁场的横场强度增加,纵场强度减少。而在半影消失的过程中,黑子半影磁场的横场强度减小、纵场强度增加。新浮现的磁流管被已存在的磁场压制、汇聚形成了黑子半影,而黑子半影磁场在新浮磁流的作用下由水平变为垂直会导致黑子半影的消失。
通过对黑子演化过程中黑子速度场的演化分析发现,随着黑子半影的形成,围绕黑子外围的物质流逐渐出现。在黑子半影衰退过程中,靠近新浮磁流区一侧的物质流速度逐渐变小、消失。同时,还发现黑子周围的磁场环境对黑子寿命有影响,耀斑爆发区域附近的黑子寿命较短。
(冯维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4f84
《中国科学报》 (2019-12-10 第8版 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