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生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追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宗轩 |
■赵艳荣 贾国卿 刘铁峰
2017年12月5日,他永远地离开了,年仅56岁。
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学习、工作近20年。在他的努力下,汽油、柴油脱硫工作从实验室基础研究,一步步成功走向工业化。新一代超深度脱硫催化剂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在国外技术市场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自主研发的燃油超深度脱硫技术将极大助力国家解决大气雾霾问题,为打赢蓝天白云保卫战作出重要贡献。
他,就是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宗轩。
要想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就要不断学习
1988年,蒋宗轩从四川考入大连化物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辛勤研究员。在辛勤印象中,“蒋宗轩对待研究工作特别主动认真,只要跟他把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讨论完了,他就会想方设法认真完成”。
1991年,蒋宗轩到中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抚研院)开展研究工作,并很快牵头组建了分析测试部的红外光谱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抚研院在红外光谱表征催化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蒋宗轩意识到,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要想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就要不断学习、继续深造、掌握本领。2001年,他辞掉抚研院的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连化物所李灿的博士研究生。蒋宗轩的博士论文为汽油、柴油超深度脱硫,有过中石化工作经历的他,深知这个课题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3年中,他探索了各种各样的汽油、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乳液催化氧化脱硫的概念,解决了长期以来水油体系氧化的难题。该技术成为未来生产超级清洁油品的战略性储备技术。
博士毕业后,大连化物所派蒋宗轩到法国里昂催化所从事博士后工作。里昂催化所是法国乃至欧洲著名的催化研究中心,蒋宗轩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法方的科学家说:“工作日、节假日,蒋宗轩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里。”
当时欧洲发展了一个很著名的钼、钨、镍、硫多组分体相催化剂,本征活性非常好,国外公司正准备工业推行。蒋宗轩非常敏锐地预感到,如果我国不能快速掌握这一技术,将来就会落后于国外。
他在法国做了一年的博士后,很快就回到了李灿科研团队,并建议组织力量,迎头赶上。经过慎重分析,李灿决定请蒋宗轩来负责新一代脱硫催化剂的研发,参与国际竞争。
“从基础研究走向工业化,需要脚踏实地”
2010年,蒋宗轩主持的燃油脱硫项目进入了由基础研究向工业化应用迈进阶段。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蒋宗轩带领大家动手搭建了多套反应装置,完全模拟工业装置的流程,尽可能地把所有数据做可靠,以促进实际工业化进程。
蒋宗轩常常对团队成员说:“从基础研究走向工业化,需要脚踏实地。如果我们的一个数据不真实、不确凿,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项目的成功与否。”他这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影响着团队的每一名成员。
汽油超深度脱硫万吨级中试是蒋宗轩研究团队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中试装置从2012年开始建设,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蒋宗轩带领大家在车间与工人一起倒班,密切注意装置工业试验数据的变化,从实际出发,组织大家调整了工业示范装置岗位操作规程。
催化剂吨级放大生产过程中,为了做好配料这一核心环节,蒋宗轩带着大家在封闭的厂房里,一丝不苟准确称量七八种配料。在夏天,进行全身穿戴防护后,不到一个小时,全身就会被汗水湿透,粉体透过防护用具附着在人身上,非常难受。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蒋宗轩也始终和大家一起工作。
十几年里,蒋宗轩从最基本的基础研究做起,逐项攻克了超深度脱硫的催化技术难关,一步步地将汽油、柴油的超深度脱硫基础研究转化为工业化过程。
我国新一代催化剂技术的出现,迫使国外相关公司把昂贵的催化剂价格降了下来。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催化剂的研发成功,为与延长石油合作的20万吨/年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工业示范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为我国清洁燃油生产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国家做事,勇于奉献”
2016年4月,为了保障即将上马的20万吨/年柴油脱硫项目稳步实现工业化,蒋宗轩陪同李灿到陕西延长永坪炼油厂进行现场考察。在去公司的路上,李灿发现蒋宗轩是抱病忍痛出这趟差的。
在李灿的再三督促下,出差回来后的第二天,蒋宗轩到大连医科大学做了检查,后经多方会诊,确诊是胰腺癌和胃癌晚期。蒋宗轩选择在北京进行长达一年半的理疗和化疗,其间,他依然用邮件、电话、微信关注脱硫工业化运行态势、指导组里学生的学习。
2017年8月,蒋宗轩回过所里一趟,他在实验室看了一圈,到李灿办公室坐了半个小时。当时他已经非常憔悴,交谈中,蒋宗轩对正在做的项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又对将来应该研发的几个项目提出建议。回想那次见面,李灿说:“一个人,生命将要终止,还仍然坦然淡定,想着工作,想着未来的发展,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力量!”
最终,蒋宗轩还是走了。同事们再也看不到那个穿着白大褂沉醉在实验里、记不得自己是否吃过午饭的熟悉身影;学生们再也听不到那慈爱的四川南充口音——“你要加油啊”;石化领域企业合作伙伴再也看不到那个拒绝开小灶,和大家热热闹闹吃食堂,白天晚上跟着倒班,累了仅在值班室沙发上眯一会儿的技术专家……
“搏击”,是蒋宗轩给大学同学的毕业留言。他的大学同学王心良说:“工作多年,他几乎没有参加过大学同学聚会,他竭尽全力,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科技攻关和创新。”
十几年来,蒋宗轩作为骨干多次参加国家“973”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相关领域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申请了中国、美国发明专利60多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蒋宗轩的努力下,两项技术——汽油脱硫和柴油脱硫实现了工业化,油品达到了欧Ⅴ标准,还有超过欧美标准的技术储备。
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说:“蒋宗轩研究员为人谦和,为国家做事,勇于奉献!”
生命虽然短暂,精神浩然长存
在科研上,蒋宗轩勇于创新、追求一流。他用基础研究的眼光来分析学术问题,又把基础研究的工作从实验室推到工业上去。他把超深度脱硫这个成果,从实验室推到工业化,直接为缓解大气污染和雾霾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工作,是为数不多的从催化基础研究走向工业化的成功范例之一。
在育人上,蒋宗轩春风化雨,言传身教。他的乐观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蒋宗轩看来,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把困难“吃”掉——这种吃苦是在给自己积累财富。如今,蒋宗轩曾经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蒋宗轩倡导的吃苦精神融入到了工作和生活中。
在生活中,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大连化物所学习、工作的近20年里,蒋宗轩从来没有为自己提过什么要求。他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
蒋宗轩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竭尽一生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他用56年的生命,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精神浩然长存!
作者简介:
赵艳荣,女,1971年7月出生,2004年9月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编审。
贾国卿,女,1980年2月出生,2010年7月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从事DNA催化和手性光谱研究。
刘铁峰,男,1979年12月出生,2002年5月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高级工程师。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及技术产业化转化。
《中国科学报》 (2019-12-03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