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27
选择字号:
学术速递

 

吕世荣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康德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可以说是其所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因为它开启了对“理性”这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的直接批判。同时,康德哲学是在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危机和认识论危机的思考与回答中形成的,这意味着“哥白尼式革命”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具有重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内在价值取向的意义。然而,这一革命的局限性也正在于先验地将“理性”作为考查问题的根据,意图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对时代的哲学课题作出解答,最终由于对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隔而未真正脱离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由此从根本上忽略了实践活动在认识问题以及传统形而上学中所关涉的自由等问题上的根基作用。

——《从认识论到形而上学: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及其意义》,载《世界哲学》,2019年05期

刘国瑞

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形成与演进,深受经济社会重大转型以及国家重大战略调整的影响,既体现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明显的国情特点。随着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和民生领域的交叉布局以及政府与市场力量的交互作用,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因素更加复杂,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难度更大。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力量和制度活力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演进的决定性力量,以及高等教育空间布局在价值、形态等层面发生的新变化,我们对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需要有新认识、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载《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09期

邢来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德意志帝国时期急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现代与传统的剧烈碰撞,形成“现代化危机”。传统乡土作为人们童年记忆中的安全之地,成为他们躲避“现代化危机”的本能选择,由此催生了精神文化和社会领域以回归传统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可以说,回归传统乡土就是人们用来化解“现代化危机”的一种传统取向的求解。回归传统乡土不仅给怀念前现代乡土生活的人们以精神慰藉,使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的传统乡土文化和自然景观得到一定的保护,而且促进了德国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护传统的形成,对于德国构建和谐合理的传统与现代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载《历史研究》,2019年04期

魏戈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旨趣变迁》,载《比较教育研究》,2019年10期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对西方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给予了学术图绘与构想。韦尔施认为,在当今西方后现代社会,“审美化”(感性化)已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其根源在于“认识论的审美化”。因此,韦尔施主张回到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重构美学,建构一个公正对待人类生活全部感知领域的超级感性学,或曰超越狭隘艺术领域的“超越美学的美学”。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重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偏颇,应代之以感兴学,以感兴学重构中国当代美学,从感性学美学走向感兴学美学。中华“感兴学”之“感”包含了韦尔施感性学对感性活动的重视,而中华“感兴学”之“兴”更具有韦尔施感性学所不具备的审美升华和审美超越。创新和发展中华感兴学美学是一条极有希望的中国当代美学重构之路。

——《从感性学走向感兴学——“美学重构”的新路径》,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

《中国科学报》 (2019-11-27 第3版 学术)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