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惠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2
选择字号:
从航天系统工程谈颠覆性创新

 

■薛惠锋

近日,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落幕。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钱学森智库聚焦硬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八期钱学森论坛,提出了硬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颠覆性技术的观点。

纵观历史,颠覆性技术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改变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加速了新业态的出现,进而深刻推动了产业发展与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首次将颠覆性技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呈现高度发展与高度融合态势。世界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发展颠覆性技术,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针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研判颠覆性技术,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将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这也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

相对于跟踪式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是最高级的创新,它是在基础研究新成果与新技术结合的基础上推动产业新变革的,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实现全链条贯穿。由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往往出现在交叉科学,实现起来非常不易,因此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突破。

钱学森曾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其发展也并不平衡,何时何种技术会“涌现”出颠覆性效应,其实是较难预测的。

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颠覆性技术识别进行了探索尝试。总体来说,当前颠覆性技术预测主要有两种模式,或者依靠专家打分和访谈咨询,高度依赖各领域专家的经验和智慧,主观性较强;或者采用专利分析、技术路线图等方法,过于强调技术、工具的重要性。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将专家智慧与专业的技术、工具很好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准确预测颠覆性技术,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将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系统中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只有运用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工具,才能对颠覆性技术的趋势、方向、路径等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和判断。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综合集成方法。

综合集成方法是专家群体和机器体系结合起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式,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组织与管理。钱学森提出的总体设计部,实际上就包括了这些内容。总体设计部的实践已在工程系统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航天工程系统。总体设计部的实践形式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技术。这种技术的实质是把机器的逻辑思维优势,人类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数据、信息、知识、机器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慧化的“新人类”,这是迄今为止用人机结合的办法解决复杂问题,原始创新最强、服务决策最实、获得高层支持最大的成功典范。

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形成了专家体系、知识体系、机器体系相互融合的研究智库。在此基础上,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完善形成了 “六大体系、两个平台”,即思想库体系、数据情报体系、网络和信息化体系、模型体系、专家体系、决策支持体系,以及机器平台、指挥控制平台。这个系统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智能优势,可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集成,推动工程系统、政策系统、社会系统“从不满意状态到满意状态”的综合提升,实现“数据到决策、数据到研发、数据到生产”的颠覆性创新。

这套体系在服务航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载人航天飞船方案”的提出还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研究论证,无论是《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还是多个航天发展五年规划,这套体系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作者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9-11-1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