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内坎·德德科
如今,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众所周知,对于未来工作环境,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预测是,在未来的十年中,机器人将会取代近百万人的工作岗位。一项来自麦肯锡2016年的预测研究被广为引用,预测称在目前通过支付薪酬、依靠人工从事的工作中,将有45%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生产。
当然,这一预测中也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机器人可以取代的工作数量,仅简单地通过在现有工作中机器人可执行工作的百分比来衡量。这就低估了优秀员工们在工作组织中所扮演的“软角色”,即忽略了员工在和同事、客户打交道时,专业知识的交流、扩展,提出工作改进建议,并促进公司人性化发展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工作是独属于员工,而工作机器人所不能胜任的。
其次,麦肯锡报告的预测存在只要机器工作效率更高的工种,人类员工就会被取代的错误假设。因为公司使用机器也存在购置和维护的成本费,并且在执行非设定的工作时,机器还需要被重新编程。这样的投入对于小成本经营的公司来说难以支撑。
上述问题证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失业情况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事实上,2018年的一项相关研究报告也指出,未来的工作环境更有可能是人与机器人大量的协同工作。
在未来的人机工作环境中,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将会在程序员定义的参数范围内执行特定任务。当必须执行更为复杂或非常规的任务时,人类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接管机器的控制权。这就意味着,员工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与非结构性活动、控制协作相关的角色。这可能包括管理生产流程、解决异常和瓶颈以及与客户打交道等事务。因此,雇主将更加重视人才的“软”技能,如沟通、解决问题、在高压下做出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面对上述变化,高等教育应该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新工作方式和环境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在毕业前拥有参与人机协同工作的经验。高校领导必须做好决策和统筹工作,思考在学生培养中应该重视哪些方面,不同院系专业面对未来新智能化工作环境,需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做出哪些调整等。
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人机协同的工作环境,高等教育和企业间也应建立密切的联系,互相合作、促进,否则在培养足以应对未来工作环境的学生等方面将会面临阻碍。
(作者系美国东北大学供应链与信息管理专业副教授,许悦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19-10-23 第7版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