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郭莹 段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3
选择字号:
吴晓波:“看企业”成瘾的C理论教授

 吴晓波(右)获“2019年度杰出教学奖”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郭莹 段婷

有人说,在杭州,浙大系是当之无愧的创业军团,其创业者以41%的“创业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而在这支军团中,来自浙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以下简称ITP)的创业者们则更像是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种部队,更猛、更强。

1999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牵头,管理学院与竺可桢学院大胆突破,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了ITP,构建了面向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

在近日落幕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吴晓波获“2019年度杰出教学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

大会颁奖辞如是说:他是“求是精神”的践行者,坚持学业精进、人格完善的理念,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他提出了“二次创新”管理理论,组织创办了“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他使学生“拥抱梦想、充满激情、践行责任、常拥微笑”。

因为只要学生需要,他总在那里。

忍不住“教创业”

每年60人,学员面向除管理学院外的全校所有专业学生招收,交叉复合、拆除“围墙”“走出去,请进来”……班委更像一个实际意义上的项目统筹部,日常的管理运作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组成快速行动小组带动集体分工协作完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ITP在浙大开启。

建立ITP的想法,最初来自吴晓波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的经历,“当时国外高校特别强调交叉复合培养的经验,浙大也应该开展跨学科的学生培养”。归国后的吴晓波一直在为此努力。

组建之初最大的困难在于找老师。“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它当作理想、抱负来做,名、利都没有。”吴晓波回忆,好在老师们都积极主动、不计回报,才得以让不同学院的学生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

“强化班的老师不是一个teacher,是一个facilitator,是一个使能者,让学生们动起来,把学生激活,这才是我们的价值。”吴晓波说,大学是一个鼓励、激发创造力的地方,不是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地方。当学生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再去学习的时候,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自主意识正是ITP致力于培养的。

正如每日互动创始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届硕士毕业生、1999级ITP学员方毅所说,“在强化班,老师们会引导大家去做深入思考,并以非常包容开放的态度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看法说清楚,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

经过20年的探索,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培养了上千名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中诞生了约150位创业者,更涌现了数家上市公司和多家估值上亿的公司。如今,ITP毕业生活跃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在广袤的非洲创办物流公司、在印度创办新能源汽车公司……在各个行业中展露身手。

如今的风光背后,是创立之初不少人的质疑:“创业怎么能教呢?”许多人认为企业家不能被培养出来,只能在摸爬滚打中裹着泥、忍着疼地历练出来。而在吴晓波看来,企业家的素养和能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就像学游泳一样,在入水前,你应该先教他做一做伸展、悟一悟泳姿,尽管最终仍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成功率大大提高。”

企业里的“外来客”

睿智、儒雅、正直,高高的个子,西装笔挺,常戴一副框架眼镜,满身的学者气质,很多人对吴晓波的第一印象都是如此。活跃在中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工人都知道,这位低调、务实的学者还有另一面——平易近人、“看企业”成瘾。

他年复一年专注于“扎根中国实践做研究、立志创造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从车间、卫生间、食堂到仓库,从杭氧、吉利汽车到海康威视、华为等,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看企业”的习惯。无论国内国外,他去任何一个地方出差都要找机会去当地企业调研。

当时有一家杭州齿轮箱厂,新工艺改造做得好,产品出口国外。吴晓波很感兴趣,但这家工厂远在萧山,他就每天骑自行车到杭州市人民大会堂附近换乘班车,与工人一起上下班。他想方设法地和工人打成一片。一开始,很多工人、工程师都不太待见这位“外来”书生,不愿跟他交流,更不愿向他透露任何企业运营的资料。一次次主动帮助工人,和他们一起劳动、吃饭、聊天、打篮球等,最终,吴晓波和他们成为了关系融洽的好朋友。工人和技术员们这才稍稍松口说:“这个资料你可以拿去看,但不能复印。”吴晓波心中大喜,将资料抄了下来。

也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努力与积累,吴晓波终于了解到了这家企业在各个不同阶段怎样进行工艺改进、技术改造,以及怎样结合中国本土需求推出新产品,从而总结出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通过在多家企业内部实践体验,他得出结论:中国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组合规律,确实不是西方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新,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动态规律。吴晓波将其定义为“二次创新”。

1991年,他发表了与西方创新管理领域著名的“U-A创新动态模型”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突破了以往创新管理研究局限于单一创新周期的缺陷,开拓性地提出了技术范式转变期非线性“混沌”过程中的超越追赶模式,建立了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着眼于赢得“后发优势”的二次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在中国管理学的本土研究中走出了一条重要道路。

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反复证明。很多企业都在“二次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快速成长。

中国的C理论

长年风雨无阻的企业调研和“理论指导实践”,让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吴晓波产生了深深的信赖。

比如他跟踪研究了30余年的杭氧集团。吴晓波在剑桥留学时学的是英国的制造服务化创新,他注意到,“劳斯莱斯从卖航空发动机转向卖航空动力服务”是一种很好的经验。于是就拼命推荐给杭氧集团,希望他们能从卖制氧机转向提供气体服务。后来杭氧集团果真因此获得了成功,如今其收入超过一半都来自气体服务。

基于这段经历与平生所学,吴晓波又开始了对技术范式的思考,并提出了范式转变期的“超越追赶”理论,形成了在中国管理学界独树一帜的“超越追赶”管理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功指导了海康威视等中国企业的实践发展。

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和总裁胡扬忠都是吴晓波的学生,常常和吴晓波探讨技术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忘却学习”等创新管理实践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海康威视最终成功超越了行业中的竞争者,成为领跑者。

“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再根据实践对理论进行改进与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予了吴晓波“创造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源源不断的动力。

西方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日本的崛起有其发明的Z理论,那么中国企业的崛起有什么理论来揭示其规律呢?

通过对中国企业“非线性成长”管理规律的梳理与调研等,最终以吴晓波为代表的浙江大学管理学派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其中的“C”,不仅指代中国(China),还具有互补(complementary)、超越追赶(Catch-up and beyond)、折中(compromise)、变化(change)、共创(co-creation)、共享(co-share)、共演(co-evolution)等丰富含义。

这一理论提炼中国本土管理的特殊规律,研究中国企业如何从引进利用转向开放探索阶段,如何运用“超越追赶”的战略思维,发现下一个范式兴起的机会,对促进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与中国企业直面全球竞争的作用不容小觑。

求是创新的引导

“要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调研”“不要懈怠,成功在于最后一刻的坚持”“作为学者,一定要迎难而上、敢于挑战,抢占学科制高点”……吴晓波会鼓励学生去做一些“赶鸭子上架”的事,挑战自己的能力上限,并教导学生不要间断对企业的调研与跟踪。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纵向研究“看变化”与横向切片式“看关联”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短时间内有大变化的中国企业,进而提炼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即便是春游,他在带着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在参访当地企业、学习知识。或许,这位“严师”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学生们眼中,他却是一位内心温暖的老师。

“吴老师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倾尽全力地引导并热心帮助。有一次,我的毕业论文因企业数据获取遇到阻碍,吴老师得知后,亲自帮忙联系一家家企业,让我可以顺利调研。最关键的是,他不会帮你包办一切,而是给你自主空间,让你去亲历整个过程,在磨练中收获成长。”一位吴晓波的学生说。

学生们常说,吴晓波最特别的就是对他们的“求是创新”引导和“中国自信”感染,特别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吴晓波看来,做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需要平衡好两点:一是“立地”,二是“顶天”。所谓“立地”,就是要深入中国管理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提高管理理论研究的实践效用;所谓“顶天”,就是要对话国际前沿理论研究,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前沿问题,用国际化的学术语言诠释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

“严师”的温暖还体现在另一面,吴晓波十多年来自掏经费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东方红小学设立“求是奖教金”,鼓励当地优秀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跟吴老师认识这么久,对他最敬佩的一点就是‘做学术不功利’,很多时候他都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荣誉而去做研究,而是带着一种家国情怀和‘创造中国原创管理理论’的使命感去做。”同事评价道。(吴丹李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9-10-23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