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民
自“双一流”建设于2017年启动以来,各高校领导都非常重视,积极谋划和推进,从近期的中期评估资料来看,整体成效明显,但也伴随着一些“成长的烦恼”。
毋庸置疑,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教授,所以,为了本校学科排名的提升,各高校都特别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帽子”人才特别吃香,直接导致高校之间的挖人大战。尽管中央要求破“四唯”,但在学科排名与资源挂钩的政策驱动下,招到高帽子的人才是学校的现实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化,“挖人”现象会成为一种常态。人才被挖走的现象涉及不少中西部高校,甚至已经进入“双一流”序列的沿海名校也因被挖墙脚而瘸腿,更有甚者,会造成重要项目的停滞和学科水平的倒退,而被挖者因人才收入待遇方面的“水涨船高”而无能为力,徒呼奈何。行政方面的要求可能会让挖人高校收敛一时,但在人才的市场化机制面前,这样的要求显得有些无力。
党的十九大将人才工作上升到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度,要求将国内和国外的优秀人才凝聚起来,这也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部门和高校,除了国内人才的存量市场,我们还有国外巨大的增量市场。高校之间完全可以暂停互相挖墙脚的“窝里斗”,国内挖来挖去整体上并不能提高国家的水平,反而会使一些国内人才待价而沽,我们要将目光锁定在更加广阔的国际人才群体,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参与高校“双一流”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纷纷扩张人才资源规模,人才市场的国际化在所难免。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工作。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美国积累了很多经验,移民制度对于吸引高水平人才起着重要作用,这让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也可以加强制度建设,包括长期居住和移民等,在吸引早年留学人才回来的同时,注重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来中国。高校要不断吸纳海外的优秀学者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和一流学科的素养加入进来,促进国内高校学科建设,这也是加速“双一流”建设、破解目前国内人才乱象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大批留学人员滞留未归,他们心系祖国,具有国际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是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乏力,国内就业等问题导致这些国家开放程度降低,工作和移民政策也随之收紧,对留学人员和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中国经济崛起,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名列世界前茅,目前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国内一线城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输于其他国家,创新创业的环境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高端人才的待遇以及海外学者看重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正慢慢接近甚至优于国外,这些都对海外的高端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高校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之所以不做,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从国内来看,国家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我们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方面,都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人才发展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国际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人才评价方法单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有效手段,海外人才的渠道和视野不够宽广,人才在国内不是有序流动,人才服务配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制约了人才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实施效果。
当然,引才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国家以及高校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留和用。改善国内人才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吸引人才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本校已有人才脱颖而出。当前,国内已经有大量学成回国的人才,如果优秀人才回国之后出不了什么成果,国外的人就会认为环境可能有问题。所以,如何栽下梧桐树、搭建凤凰巢,创造出能够留住这些英才并且最大程度发挥其学术水平和能力的良好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人才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原创科技引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汇聚领军人才,把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9-10-23 第4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