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限延续还是温暖离世? |
安宁疗护让生命绽放最后一刻尊严 |
|
宁晓红(右一)与团队讨论病例。
安宁疗护不是不用药、不治疗,而是想办法缓解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临终前生理、心理上的痛楚。做好身体的疼痛控制是安宁疗护的首要任务。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这是一场特殊的婚礼。
特殊之处在于地点与人物。地点不是富丽堂皇的酒店,而是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的安宁病房;婚礼主角新郎的父亲罗先生是一位生存期以周计的癌症末期患者。
“此生无憾,我可以安心地走了。”亲眼见证了儿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罗先生心满意足。婚礼后一个多月,在家人的陪伴下,他安然离世。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是选择让生命有限地延续,还是让患者平静、温暖、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时光?在10月12日“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到来之际,我们再次直面这样一个关乎如何对待死亡的问题,也走近安宁疗护。
一种全人照顾理念
什么是安宁疗护?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提问,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表示,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一部分,是运用医学与人文关怀的综合诊疗措施,减轻终末期疾病患者的疼痛与恐惧,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也帮助患者的家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安宁疗护的三条原则是: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安宁疗护不是一种医疗技术手段,也不是一种灵丹妙药,它其实是一种全人照顾的理念。”宁晓红说。
在我们传统的意识中,患者在生命垂危之时,常常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通过气管插管、心外按压、电击除颤等手段进行抢救,也就是有创抢救。这些手段多数与痛苦相伴,还会带来创伤。
“我们病房的患者住院之前,我都会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且在患者入院的时候,签署知情同意书,第一个就是放弃临终抢救。这个抢救就是我们说的有创抢救。”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病房主任秦苑告诉《中国科学报》,该病房成立两年多,共收治患者300多位,其中有200多位患者都是在该病房安然离世。不仅没有一起医疗纠纷,秦苑团队收到更多的是患者家属诚挚的感谢。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我一直陪伴着她,彼此倾诉心声,消除了我们母女之间多年的误会。”一位结直肠癌终末期患者的女儿觉得,安宁疗护像是一瓶“缓释剂”,它不仅能够缓解患者及家人的悲痛,还可以让内心的各种“结”得到释然。
但事实上,对于像肿瘤晚期等终末期患者和家属来说,到底是选择积极地治疗到最后,还是进行安宁疗护,常常是两难的选择。很多时候坚决抢救的积极治疗不仅让患者身受更多痛苦,家人也不能很好地陪伴左右。而有时候即便患者本人选择安宁疗护,家属也会有一些顾虑。
“最后,多数都是患者熬走了,家庭也熬垮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表示,很多时候患者在医院用尽了现有医疗手段仍无济于事,同时医院也没有相关的科室能有效地支持末期患者,而回到家中,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又不能得到控制。
政策助力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上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上世纪80年代其理念传入了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后来传入大陆。
随着经济发展、观念进步以及国家相应政策的推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末期病人的治疗,更应注重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观点。
两组国内的数据也倒逼安宁疗护的发展。第一组是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我国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第二组数据是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特别是安宁疗护却严重不足。”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
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建设。一年后,原卫计委又制定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随后,安宁疗护的试点在全国多地开花。如此快速发展,让宁晓红有些意外。“如果按照百分制进行打分的话,可以打80分。”
持续发展须有保障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公众对安宁疗护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选择安宁疗护,不做有创性救治,是不是就是不治疗或者安乐死?
宁晓红说,安宁疗护不是不用药、不治疗,而是想办法缓解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临终前生理、心理上的痛楚。做好身体的疼痛控制是安宁疗护的首要任务。
此外,人文关怀也是安宁疗护最大的特色。秦苑告诉记者,安宁疗护需要一个团队支撑,不仅仅需要医护人员,还要有志愿者、心理师、社会工作者、音乐治疗师、芳香治疗师等。
虽然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病房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秦苑对于未来的发展仍不太乐观。因为现有的医疗收费体系是以治疗费用为主,安宁疗护所需的人文关怀没有收费名目,医务人员的价值无法真正体现。并且,安宁疗护没有形成单独学科,一些医护人员看不到前途,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是跟不上。
“目前,我们病房医务人员的收入可能是全院最低的。”秦苑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医务人员对三级医院开展安宁疗护持保留意见。他们觉得,大医院医疗资源宝贵,应根据综合医院的办院宗旨,在医教研上努力完成使命。一些人认为,大医院参与安宁疗护主要是解决病人痛苦的难点,做好姑息治疗,并负责指导和帮助开展安宁疗护的基层卫生机构培养技术人才,解决技术难题,做好培训工作。
“今天在病房过生日,明天娶媳妇、嫁女儿,符不符合医院管理条例,影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影不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医疗护理工作,增不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罗冀兰认为,安宁疗护最好放在社区服务中心、护理院、医养结合的养老院,甚至进入家庭。
那么,如何让安宁疗护可持续发展呢?
宁晓红表示,安宁疗护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完善。既不能单纯地做公益,也不能完全商业化运作。这就需要在一些试点地区做“先行先试”的尝试。同时,也要有一套人才培训系统,不能只靠医护人员的一腔热情去做事情,要让他们有长久坚持的动力,同时继续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力度。
《中国科学报》 (2019-10-14 第5版 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