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菜精华》,王仁兴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5月出版
阅读提示
◎本书作者王仁兴曾任中国食品报社副总编辑,著有《中国古代名菜》《中国年节食俗》《中国饮食谈古》《满汉全席源流》等。
◎本书涉及从商代至清代的王侯菜、皇家菜、府宅菜、市肆菜、文人菜、田园菜等。
■贺超
早年间在电视台主持美食节目,每天的大量工作花费在吃和研究吃上,在各类餐馆品尝各类新奇特美食,类似于“卖油翁的手艺”,嘴巴也在长年累月的锻炼中变得敏感而苛刻,对于好吃的总是可以第一时间作出积极的反映和反思,吃之思之。后来到了电台做读书节目,20多年过去看书的眼光也是“又贼又狠”,《国菜精华》就是在一堆被海选的书中被发现的。书的名字并不是很取巧,但是书的内容恰如书的作者王仁兴先生的年岁与资历一样厚重。
上世纪70年代王仁兴开始从传世典籍和甲骨文、马王堆简帛、敦煌古医书等出土文献与古炊器、古墓壁画、画像石中探询美食萌芽、发展、演化的脉络,通过实证考证,他最终花费30年时间,在一万多道菜品中,梳理出自商代至清代一千多道代表性名菜的相关记录、做法,最终完成70万字的《国菜精华》。问题是,怎样从历史上能查到的一万多道菜品中找到真实靠谱的一千道菜呢?作者遵循的是如下三条:
菜品信息在文献、图像或古炊器中首次出现;菜品面目清晰,证据充足,有菜谱可以佐证;菜品价值高,在菜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文化上内涵深邃;在今天具有仿制传承价值。
换个说法,拿到这本书,你读累了,嘴馋了,买了配料,自己就可以做一道古人吃的菜。王仁兴的学生根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写的叫花鸡的菜谱复原了传统的叫花鸡,王仁兴先生说口感独特,非常好吃。那您也可以按图索骥试一试。
看美食书的乐趣是,永远发现自己吃得太少,懂得太少。比如撸串,忙一天三五知己团聚,要的是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爽气。相对于古人,我们的“大块”实在是秀气许多。《国菜精华》中考证:在东汉已经有了烤肉,当时烤的肉是块状的,见棱见角,大肉块,那才是大块吃肉;而敦煌魏晋画像砖的烤串许多不见棱见角,分析证明魏晋画像砖有的烤串的是圆的,说明烤的不是肉块,用的是肉泥,类似烤丸子。
回眸中华美食的历史,有没有一道菜是自打先秦就传承下来的呢?《国菜精华》给的答案是:水煮白肉。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墙上展厅上挂了一幅照片,是考古专家抓拍的一个铜鼎。这个铜鼎当年在郭家庄殷墓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发现鼎里内涵丰富:肉汤、肉、骨头,后来鉴定是猪骨、猪肉。如此看来早在殷代“白煮带骨肉”就已经是美食。为什么这么说?作为重要的陪葬品,那肯定意义不同。这之后先秦到明清,白煮肉是历代宫廷的美味,何以证明?明代万历皇帝的太监刘若愚所写的《明宫史》记录《酌中志》中这样记录:“冬不白煮,夏不爊。”这句话分明是一个“吃货的矫情”。
研究一万多道菜,复原一千多款菜,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问题来了,贯穿中华美食的文化内核会是什么呢?王仁兴先生说:是“和”。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和”是一个常见的词,“和”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阐释,具体到中国菜,“和”体现在中国菜的整体构成和最终呈现的款式上:一、菜品味道是一次成型;二、通过加工制作充分发挥食材的特长,融合衍化;三、加热中调味,一次装盘。
作为专栏“读点”的第一篇推荐,思前想后推荐这本《国菜精华》太合适不过,好书如美食,养心养身;美食如好书,养身养心,异曲同工,妙不可言。寒冷冬日,新年刚至,暖灯熏香,一本大书,开卷得意,冬日暖矣。
《中国科学报》 (2019-01-04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