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涛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我从事科学文化出版整整20年。作为读者、学人、出版人,我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40年的一些科学文化研究和出版活动。欣慰的是,几经跌宕起伏,如今国内的科学文化出版(或曰科学人文出版)谱系日趋完整,经典图书不断翻新,国外新著及时引进,似有燎原之势。岁末年初之际,姑选近些年10种图书推荐之。
《亿亿万万——卡尔·萨根的科学沉思与人文关怀》,[美]卡尔·萨根著,丘宏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卡尔·萨根(1934—1996),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普第一人”。遗憾的是,他本人生前没有能够看到《亿亿万万》这本书的出版。原书副标题,乃是:在千年之交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沉思。岂止是生与死,关于生态环境:“期望有一位伟大的生态系统管理者,从天上伸出手来,修正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滥用与糟蹋,这也太不结合实际了。能够修复环境的,只有我们自己。”“大众对科学的了解是绝对必要的。许多科学家声称,如果我们仍在继续不断地做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比如环境污染),那么真正的危机就会浮现:我们的工业文明实际上可以看成一种诡计或陷阱。”关于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核安全、宗教与科学,多有洞见。“我们是否真能掌握到了足够理解20世纪科学启示的智慧?这将是我们21世纪最大的挑战。”最后,萨根的第三任妻子写的尾声“卡尔不死”尤其感人。
《破译者——从古埃及法老到量子时代的密码史》,[英]斯蒂芬·平科克著,曲陆石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5月出版
“很难想象存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没有诡计、阴谋、政治暗算、战争、商业利益,或者风流韵事的世界。”本书开篇如是说。追溯密码学的起源,自然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1917年齐默尔曼电报被破译,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期间,阿兰·图灵(1912—1954)与英格玛密码机,如何破解希特勒的密码。直至量子密码学,利用混沌理论加密。书末附有“破译者挑战”7道题,堪称浓缩版的密码史。
《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珍藏版),[比利时]伊利亚·普里戈金著,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2018年末,恰逢“哲人石丛书”诞生20周年。当时,以《确定性的终结》一书标志着一套书的开端。1998年8月,伊利亚·普里戈金(1917—2003)专门为此书的中文版写了序言。他特别指出:“这也给我机会来强调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科学与文化的联系。”“在20世纪末,我们并非面对科学的终结,而是正目睹新科学的萌生。”如今,斯人已去,伊利亚·普里戈金,这位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曾经以其耗散结构理论风靡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地,曾经有许多文章言必称耗散结构,至少一代学人受惠于他,感念于他。2005年,我主持出版了《未来是定数吗?》作为对伊利亚·普里戈金的纪念。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似乎应该记起普里戈金。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美]约翰·霍根著,孙雍君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现代科学越来越夸夸其谈?”此乃纽约大学心理学家马库斯在《纽约客》上对此书的评论。这次的中译本,乃是1997年远方出版社版的修订版,据2015年英文版重新翻译。当时那个版本,先后入选过“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作者霍根很有意思,一本书挑起纷争,他退出《科学美国人》杂志,于2005年到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去教科学史。只是,他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与笔者过去在20世纪90年代所揣测的那些相比,今日之科学的状态反而更为恶化了”。他仍然坚信“科学终结论”正确,坚信日心说、进化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大爆炸理论之类的重大“启示或革命”未来不会再有,且认为:“某些杰出科学家……所孜孜以求的,似乎是要把科学从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转换成某种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并质问“那些设计婴儿都去哪儿了”“大数据的信徒们与混杂学家们一样……”全书十章,分别是:进步的终结;哲学的终结;物理学的终结;宇宙学的终结;进化生物学的终结;社会科学的终结;神经科学的终结;混杂学的终结;限度学的终结;科学神学,或机械科学的终结。
《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美]特伦斯·海恩斯著,郑念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此乃“科学思维书架”之一。英文原著初版于1988年,中文版据2003年第二版翻译。简称《伪论》。面对诸多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性的伪科学现象,海恩斯下足了功夫研究。如何辨析科学、科学错误(N射线、聚合水、冷聚变)与伪科学、通灵人、濒死体验、超心理学、伪心理学(包括弗洛伊德理论、荣格心理学等)、占星术、不明飞行物(俗称“飞碟”)、百慕大三角、信仰疗法、集体癔症、创世论、火上行走等,究竟是怎么回事?俗话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那么多的奇人怪事,科学是否都能够解释呢?
《美国黑室》,[美]赫伯特·雅得利著,何卫宁译,金城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美国密码破译之父”雅得利(1889—1958)的这部自传,竟然是被穷困潦倒逼出来的。结合阅读《偷阅绅士信件的人》,会更加了解雅得利其人。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法令,禁止雅得利第二本书出版。雅得利的名言是:“某人能办到的事情,别人也能办到。”也许他领导“美国黑室”太成功了,反而招致“美国黑室”被迫关门。
《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英]约翰·巴罗著,李新洲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本书讨论“不可能性”(impossibility),即英文原著名,中译本巧妙译为《不论》。巴罗还有一部书,叫The Book of Nothing,中译本直译作《无之书》,也许译成《无经》或《无论》似更有趣。翻开《不论》,哥德尔的一句名言映入眼帘:“世界的意义在于愿望与事实的分离。”为最后两章埋下伏笔。“储存和控制信息已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系统,被窃、被控制或崩溃的危险性日益增加。由于这些系统越来越复杂,它们也就越来越易受攻击。”莫非这就是技术社会的前景?
《编码宝典》,[美]尼尔·斯蒂芬森著,刘思含、韩阳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这部“Geek圣经”,最近荣获第29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之最佳引进图书奖。上、中、下三册,分别有428页、408页、418页,合计1254页。英文原著1999年出版,其背景与数学奇才阿兰·图灵,以及二战期间专事密码破译的布莱奇利庄园有关。亦真亦幻,妙不可言。
《牛顿的苹果:关于科学的神话》,[美] 罗纳德·纳伯斯等主编,马岩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出版
谁在乎牛顿的苹果、孟德尔的豌豆?本书的主编,两位科学史家,对于“谁在乎呢?”这个合情理问题的回答是:科学史上的神话传说阻碍了科学素养的提升,扭曲了科学过去和现在的样子,你不能不在乎。全书讨论了27个跟科学有关的神话。有点意外的是,第一个神话(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科学始终缺席)的产生,居然有卡尔·萨根的大力推动之功。神话4(炼金术和占星术等迷信,无益于科学和对科学的认识)的作者认为,就算占星术和炼金术的一些假设后来被证明是错的,但它们其实从根本上积极推动了现代科学的确立。哲人石(书中译作“贤者之石”)只是炼金术士的众多追求之一。神话24(宗教通常会阻碍科学进步)与神话27(伪科学和科学之间有明晰的界线)皆值一读。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美] 诺伯特·维纳著,陈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2018年乃是《控制论》面世70年。作为“控制论之父”,维纳于1950年出版了本书的英文版,“最先表现出对未来自动化社会中人的关心”。早先由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一个中译本,197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有人的用处》列入“汉译名著”,这个中译本列入“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第二辑),至少说明原著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自然,郝季仁(谐音“好几人”:罗劲柏、侯德彭、龚育之、陈步)合译的《控制论》也被纳入“科学元典丛书”。维纳在第七章“通信、保密和社会政策”中明言:“有一种译码工作,其意义更加伟大。这种译码艺术的最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例子就是把自然界自身的秘密译解出来,而这就是科学家的本分。”
(作者系金城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科学报》 (2019-01-04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