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夷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21
选择字号:
科学政治学的清醒分析

 

■武夷山

【有些科学家当年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按照国内情报部门的要求去搜集资料,回国后撰写报告谈他们的个人观察,并提交给情报部门。后来伍尔芙采访他们时,他们仍坚持说自己的行为是与政治无关的。】

2018年11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历史学家Audra J. Wolfe(奥德拉·J· 伍尔芙)的新作,FREEDOMS LABORATORY:The Cold War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Science(《自由实验室:冷战时期维护科学灵魂的斗争》)。伍尔芙对冷战时期的国际科学技术问题素有研究,2012年曾出版过另一本书 Competing with the Sovie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State in Cold War America(《与苏联竞争:冷战时期美国的科学、技术与国家》)。伍尔芙早先是在普渡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和化学,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所谓冷战,指的是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斗争。双方都既要争夺市场,又要争夺人心。冷战延伸到科学战线,即为所谓“科学冷战”。伍尔芙分析说,一开始,美国方面就假定:美国科学是特殊的,是非政治的,或曰中立的,这就比苏联的政治挂帅要优越。这一错误假定产生了很多问题。美国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在冷战的头二十年间不断向全世界宣传,美国的科学是超越政治的。他们说,美国科学家致力于实证、客观性、纯科学研究(相对于研发武器、载人航天等应用研究)和国际主义。到全书的末尾,伍尔芙令人信服地论证说,科学自由中的“自由”的真实含义不过是权宜之计、现实政治、机会主义,甚至是虚伪。

在本书中,伍尔芙考察了一个不易解释的现象:在麦卡锡主义者拼命迫害左翼人士的白色恐怖大环境下,一些具有左翼倾向的科学家怎么能在一些旨在对抗苏联集团的秘密项目中继续工作呢?伍尔芙经过调研之后给出的回答是:那个时代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彻头彻尾政治化的。事实上,当时的美国政府将科学自由的倡导者视为美国价值观的代言人。正因如此,一名科学家可能支持民权运动,支持反对法西斯的事业(在美国政府宣布参战之前,麦卡锡主义者认为反对法西斯的人士也是捣乱分子),但不会单单因此就被视作国家公敌。美国科学家受到几十个机构的慷慨资助,这些资助机构在不同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尽管政府假装认为它们都是独立的资助机构。美国科学家们在多条战线上开展着“科学冷战”。一方面,他们反对苏联的李森科院士借助政治领袖的力量禁止遗传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在积极开展热核武器研制。美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之类的国际活动。从名义上说,参加帕格沃什会议的应该是独立的科学家个人,而实际上,美国和苏联双方的外交官和情报官员都将该会议作为刺探情报的重要渠道。曾任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会长的Loyd Berkner曾说过,“出席国际会议的科学参赞和美国科学家能够提供……对美国的安全和福利至关重要的东西”。这还叫超越政治吗?伍尔芙说,遗憾的是,仍有一些科学家对科学中立性深信不疑。有些科学家当年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按照国内情报部门的要求去搜集资料,回国后撰写报告谈他们的个人观察,并提交给情报部门。后来伍尔芙采访他们时,他们仍坚持说自己的行为是与政治无关的。

通过分析当年保密、后来解密的一些文件,伍尔芙发现,设在巴黎的文化自由大会(CCF)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秘密支持的一个机构。曾有一段时间,CCF下面设了一个“科学与自由委员会”,由著名法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和他的儿子乔治·波兰尼来管理。受到CIA资助的该委员会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家能自由地工作、发表异议、旅行等等,就说明该国政治状况良好。可惜,这样的衡量标准经常给美国打脸。例如,1952年,美国不允许强烈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美国化学家莱纳斯·卡尔·鲍林出国讲学,干涉他的人身自由。直到1954年鲍林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美国政府才取消了对他的出国禁令。也是1952年,美国著名火箭工程师和艺术家Frank Malina 在法国居住期间,美国政府指控说,由于他当年填写一份安全调查表时,未填写自己曾是美国共产党党员,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现在他的身份属于“逃亡者”,他什么时候返回美国就什么时候将其抓捕。1981年,他在法国逝世。伍尔芙还来不及写到今天的情况。如今的特朗普总统正在以国家安全名义收紧签证的发放,对外国科技人员尤其是中国科技人员赴美工作制造障碍。这对标榜科学自由最力的美国是极大的讽刺。

总之,伍尔芙指出,事关政治的时候,科学中立原则也许就行不通了。她说,如果处在美国政府的“权力结构不再珍视独立思想、公共利益或全球舆论”的时代,则科学中立更是无从谈起。在中美贸易冲突仍旧剑拔弩张的时候,这本书的内容会使我们更加清醒。

《中国科学报》 (2018-12-21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怎样快速融入学科圈子?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