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4
选择字号:
登月背后那无数悲伤和无尽孤独

 

12月8日,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从中国西昌出发,向遥远的月球飞去,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这一迈向月背的一小步,距离美国“阿波罗Ⅱ号”登月舱在月球“静海”区安全着陆,宇航员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登上月球,过了几乎整半个世纪的时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就是聚焦阿姆斯特朗生平的传记电影《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改编自詹姆斯·汉森的传记作品《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人生》,重点讲述他在1961—1969年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月者的历程。

登月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高光时刻,其背后必然还有无法回避的特殊政治图景。常常,该主题的电影免不了有那些波澜壮阔、鼓舞人心的国家场景,可这些,在导演达米恩的镜头里尽可能地被回避了。他去政治化的表达,给人以舒适的克制。

其实,想要把登月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讲出新意,非常不容易。因此,导演转换了视角,在他的设定下,整部影片贯穿始终的是讨论“失去”的主题,以及人类为太空探索所付出的代价。“阿姆斯特朗”的扮演者高斯林也认为,这部电影不是关于登月的航天科学和历史细节的阐述,而是展现了宇航员冒着生命危险登月的精神、情感和生理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是成功的。它在内容的取舍,以及叙事的方式上,都给人以强烈的孤寂感。电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类伟大的成就背后,是由那些无数的悲伤和无尽的孤独所组成的。

在电影的一开始,阿姆斯特朗就痛失自己的小女儿。作为一名试飞员,当他在面试为阿波罗计划进行技术积累的双子座计划时,就深藏着一份痛楚,直到电影的结尾都没有丝毫的减少。

长达几年的训练时光,他和几位宇航员成为伙伴、至交。然而,他无法预料好友埃里奥特·希因为乘坐的训练机坠机而身亡,怀特作为“阿波罗1号”的三名宇航员之一,在航天器进行测试时葬身于突发火灾。在那个航天科技并不成熟的年代,太空之旅和死亡之旅就是一步之遥。

不仅是阿姆斯特朗的好友,他自己也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在“双子星8号”的任务中,尼尔乘坐的航天器突然失控,燃料用尽;在适应登月舱的一次训练中,他乘坐的机器突然失灵,当场坠毁。

他见证了早期太空探索牺牲者的名单不断变长,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个。

也正是由于任务的艰巨,再加上巨额的国家投资,太空探索开始遭受很多反对力量的质疑。

悲伤、压抑,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英雄符号背后最真实的情感和精神体验。

“阿波罗11号”发射之前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阿姆斯特朗在家里一言不发地收拾行李,回避与家人的对话。他是在妻子珍妮的怒斥之下,才有勇气与孩子们进行“道别”,一场发布会式的“官方”道别。

太空是人类到达过的最孤独的地方,因为那里至今没有发现生命。还因为宇航员所能目睹的风景,是其他人类没有目睹过的。更重要的是,那极有可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

阿姆斯特朗当然很幸运,成为了留到最后的那几个人之一,那也意味着,他将一生带着那些“失去”的记忆前行。

影片最让人觉得温暖和感动的时刻,大概是他在踏上月球之后,将小女儿曾经的手环抛向月球的表面。那时,他只是带着一个父亲最朴素的爱与祝福! (朱香)

《中国科学报》 (2018-12-14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