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10
选择字号:
一路向西:青藏高原动物科考见闻


 

①捕获一只沙蜥。


 

②蜜蜂组领队牛泽清总结了挖巢的最佳姿势:撅着腚,哈着腰,眼睛盯着巢。


 

③一不小心掉进了石缝中,人没事但是相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④冰冷的湖水中捞勾虾。

■本报记者 王晨绯

最近,中科院动物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今年夏天在西藏考察时采回许多标本,大量后期工作必须抓紧完成。

这是该重点实验室继2001年组织第一次青藏高原大型动物野外考察活动后,在2018年夏季进行的又一次大范围、多类群的青藏高原动物本底考察。回忆起今年夏天的这次科考活动,实验室科研人员们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这是一次“收获丰盛的难忘经历”。

为青藏高原动物“查户口”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复杂,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西藏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科研工作者亟须摸清青藏高原动物家底,对青藏高原及其生物的形成与演化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没到过西藏的人,一定以为这片高原是高寒少雨、缺少生机的不毛之地。其实不然。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水系纵横,世界上多条著名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此。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承载了高原万古千秋的沧桑巨变。在这块神奇而又年轻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多种多样的生物。”鱼类学小分队的白洁说。

其实,中国科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组织了5次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考察的地区和专业内容都比较局限,对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了解依然不够,不少地区在科学上仍处于空白状态。

“我们的团队此次进藏的主要目的是调查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实验室副主任朱朝东说。为了响应国家第二次青藏考察的号召,实验室召开了室务会,共同决策并组织研究人员自筹经费参与此次考察。

鱼类小分队的赵亚辉博士告诉记者,对于鱼类而言,西藏地区主要有裂腹鱼类、高原鳅属和鮡类等。这些独特的高原鱼类,在自然选择及适应性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为了这次西藏之行,鱼类小分队在6月初就开始准备。

“我们实验室得知西藏鱼类考察的任务,大家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终于可以一瞥青藏高原神秘的面纱了,但是同时也担忧一些采样点在‘圣湖’的范围内,无法顺利采样。”之后,这样的担忧在白洁他们的工作中确实带来了困扰。

鱼类小分队一方面提前与西藏农牧厅沟通,取得当地农牧局和村长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们选取了一些靠近公路的河流进行设点,提前商定好应急计划,利用清晨或夜晚收撒网。

做好准备后,从6月底开始,五路人马陆续从北京出发了。

天路险又难

“安多到拉萨的日子是难熬的,虽然我们早就准备了出现高原反应的应对措施,但是那种眩晕乏力是难以靠药物完全缓解的。不过在拉萨呆了几天,那种反应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血红蛋白真神奇!”白洁在日记中写道。

除了高原反应,高原的紫外线也特别强烈。如果不加防护在野外工作,脸上和手背会晒蜕皮。因此,野外工作一般都是需要长袖长裤,戴宽沿帽子和太阳镜。

鸟类小分队有一段路程在珠峰大本营地区,每天下午两三点开始吹风,风力一般都在四五级,强劲时会达到八级,即便穿着羽绒服加冲锋衣也能被吹透。

“走山路的时候,我一下子从两块大石头中间的石缝里陷下去,我觉得我要完蛋了,大脑空白了0.5秒,接下来就被石头卡住了,相机镜头也摔坏了。”鸟类小分队的宋刚谈起这惊险一刻,仍然心有余悸。

这是蜜蜂小分队张丹的第二次进藏,但她也依旧没有躲过高原反应,体验了只有在高原上才能体会到的头晕目眩和呕吐。不过,她最难忘的要数陈塘沟那段路。

“我们从来没有走过那么难走的路,感觉自己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张丹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往里走,可是通往陈塘镇的桥被大水冲垮了,“此时天已经黑了,车也没有油了,感觉自己要被困在这里了。还好有热心的村民帮助我们,从他们的摩托车里面抽出来汽油,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还有当地热心的戍边战士,帮我们找到住的地方。”

都成了青藏“铁粉”

虽然天路险又难,但考察队的收获也是不含糊的。

“在藏东南动物考察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下,过去几年基本上我们动物研究所昆虫采集队每年都至少进藏采集1个月。这次采集较以前仍然有不错的收获和新的发现,可见藏东南生物多样性潜力之大,实属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一大宝库。”昆虫组4位队员此次调查共计34天,拍摄照片、录制视频150多GB,采集昆虫标本近万号。

“一路上的野生动物极为丰富,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黑颈鹤、赤麻鸭、棕头鸥、藏野驴、藏原羚等在书本上常见的动物,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内心还是激动不已。”在萨嘎前往普兰的路上,兽类小分队的杨奇森研究员等人惊喜不已。

“我觉得这次考察的每一天都很有收获,所有的经历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是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张丹回味道。

西藏除了美丽的湖泊和雪山令人记忆深刻外,那浓郁的酥油茶和温热的甜茶也在考察队的味觉记忆里久久徘徊。一杯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和甜茶,不仅能缓解饥渴,还能缓解高原反应,再配上一碗加满牦牛肉的藏面,满足和幸福的记忆定格在了4000米的高原上。

“这是我第四次进藏,也是西藏考察项目的第三次进藏。通过这次考察,我对西藏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不光是鸟类,还有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宋刚他们经过这次辗转的科考旅程,都成了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铁粉”。

《中国科学报》 (2018-12-10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