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18
选择字号:
老工业基地绿色蜕变的启示:
“绿色”将成工业企业的新执照

 

■本报记者 李惠钰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曾发生过触发全民环境觉醒的标志性事件。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冬季笼罩在大半个中国上空的严重雾霾,就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广大国民的环境意识。

五年过去了,在老工业基地河北邯郸,PM2.5年均浓度已从超过15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5微克/立方米。虽然这一浓度离我国目前确定的PM2.5一级优标准(35微克/立方米)仍有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化进程让邯郸离蓝天、碧水、净土越来越近。

为更深入探索邯郸模式,10月12日,邯郸绿色发展研究院、E20环境平台联合主办了2018(首届)邯郸绿色发展论坛,E20环境平台董事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傅涛不禁感叹,作为绿色钢铁之都,邯郸已然成为“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产业示范地和“两山”经济试验田。

阵痛之后的蜕变

近两年,邯郸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可谓负重前行。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控制的老工业基地,邯郸市的规模工业占到全市的40%,其中钢铁、煤炭、电厂三个传统重工业占到一半以上,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十分突出。

邯郸市市长王立彤坦言,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邯郸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带来的发展“阵痛”感受极为深刻,严峻的现实也逼迫着他们反思问题、转变观念、调整思路。

坚决跳出“资源陷阱”就是邯郸市近年来的主要战略路径。王立彤表示,邯郸市通过压煤、优企、控车、抑尘、治矿、增绿等组合拳的出击,使得全市产能优化,环保成绩突出。今年1~9月份,邯郸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82,同比下降22.1%;PM2.5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下降20.7%。4~9月份,PM2.5浓度累计下降率在河北省排名第一。

除此之外,邯郸市还在努力改变“陈旧习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王立彤表示,近年来,邯郸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全市钢铁、焦化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782家企业实现无组织排放全口径治理。

此外,燃煤污染治理、清洁取暖、“散乱污”企业清零整治、钢铁焦化企业超低排放、重型货车加装DPF颗粒物捕集系统改造、主城区污染企业搬迁、“六个三”扬尘综合治理、热点网格监管平台等工作,都是近年来邯郸市主抓的重点工作。

“邯郸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农业结构重、产业结构重,环境治理压力非常大。如何解决好邯郸生态环境的治理,如何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进行绿色发展,如何探索出一条区域环境治理的模式向其他城市去推广,在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邯郸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成卫东说。

“绿色”将成未来营业执照

在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环境政策专业副主任施涵看来,当前邯郸污染型企业得以生存的原因正在改变,一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将越来越严格地贯彻执行;二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将继续升高,员工自身保护的权利意识也在增强;三是随着我国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好的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施涵表示,绿色标杆企业建设将是邯郸企业向绿色智能制造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创建河北省企业环保“领跑者”的准备阶段。在行业领先企业开展绿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可以破解邯郸市在环境管理方面数据缺乏的困境。

邯郸是工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施涵表示,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更需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实施有效的政策组合,要做到对环保领先企业的正面激励和对环保落后企业逆向淘汰的有效配合。

而对于推动我国整个工业的绿色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指出,除了首先要解决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国际碳减排的压力问题。

“我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在国际碳减排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吴晓华说,我国于200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2017年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8%,完成承诺的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任务依然艰巨。

施涵也表示,未来环境标准趋严的发展势头近期乃至中期不会改变,而且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还会推动行业最低能效和碳排放上限等新标准的出台。另外,随着污染末端治理这类简单技术措施的实施,未来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将更多地来自于在兼并重组基础上的行业结构改善、生产过程的源头污染预防和产品结构升级。

“对于企业来讲,现在创建绿色标杆企业,就是为了争取10年到15年后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营业执照。”施涵强调说。

推动绿色发展的路径

吴晓华指出,工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座”和“根基”,是我国经济的脊梁。目前,工业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其能耗和碳排放在第二产业中占到三分之二强,在我国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三分之一强。

如何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吴晓华建议,首先要以绿色技术为导向,构架工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多领域集群式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高效利用为支撑,推进新工业革命。

另外他还建议以绿色消费为指引,增强工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动力。利润从生态有机食品向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绿色家电等迅速扩展,加大对消费端的财政补贴,推进消费绿色化的消费革命。从治理的思路上,吴晓华则建议由行政治理向经济治理转型,推动公司治理从“事件推动”转向“规则引领”,以绿色治理为抓手,重构工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不过,有不少企业家都认为,企业做环保就是费钱。但在施涵看来,环境保护措施既可能费钱,也可能省钱。钢铁、水泥企业在除尘工艺中的回收尘都可以回用到其生产过程,从而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施涵强调,产业绿色转型还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各地均不断在环保领域增加投入,很自然有人担心环保投入的增加会影响到地方经济增长。而地方官员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把加大环保投入有效转变为发展本地环保产业的机遇。”施涵说,任何一个地方的环保投入是所有环保企业的收益,所以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培育本地的环保产业,从本地和其它地区不断增长的环保投入中持续取得收益和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8-10-18 第7版 产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