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夫人》海报
■么辰
由北京当代话剧团出品、王媛媛导演、陈数领衔主演的话剧《海上夫人》近日在国家大剧院拉开演出帷幕,这是此剧在时隔三个月后重登北京话剧舞台。这个版本的《海上夫人》对于原作的结尾部分作了重大改动,而这无疑也是它最大的成功之处。
《海上夫人》是我看过的第九部易卜生的作品,老实说,除了《群魔》之外,我并不喜欢易卜生作品的结尾,作者善于构建一个精彩的开头和一个伟大的戏剧演进,却常常在结尾处稍嫌失败,或者像《玩偶之家》那样充满不切实际的希望,或者像《国家公敌》那样拥抱不切实际的乐观,或者像《社会支柱》那样实现一种不切实际的巨大逆转。
在原作中,女主人公艾丽达最终选择回到房格尔身边,并且和他“彼此同心地过日子”,还答应将房格尔与前妻生的两个女儿视如己出。不同于《玩偶之家》的是,心里一直装着庄士敦的艾丽达在经历了感情的百转千回之后最终选择回归家庭,房格尔在剧中赋予了艾丽达一种所谓“选择的自由”,即可以在自己和庄士敦两者间不受任何约束地作出选择——这也许是房格尔第一次表现出难得的“魄力”,艾丽达最终拥抱了这样一种选择的自由,并且在作出这种选择的时候第一次真正地爱上了房格尔。从某种意义上说,房格尔对于艾丽达的尊重和“放权”使得艾丽达深深爱上了房格尔,这本是一部讴歌女性独立地位的作品,而改编者却改变了易卜生的原意,将女性对于独立地位的追求升华为一种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这种心灵的自由超越了爱情、家庭、环境等等一切。所以,当艾丽达面对抉择时,她既没有重拾对于庄士敦的旧爱,也没有回到房格尔身边,而是选择彻底地离开,去过一种真正自由的生活——不从属于任何人,只忠于内心世界的生活。
改编后的《海上夫人》,有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得易卜生的原作多了一层深刻的主题,即人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人有时(或者绝大多数时候)对于自己来说都是陌生的,只有在某一个时刻,因为某一个机缘,人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较为真实地呈现出来,就像是在一间漆黑的斗室里,“啪”,随着电灯开关的清脆响声,一切都清晰可辨。
表面上看,所有人都知道艾丽达是个离不开海洋的人,甚至可以说她有一种“恋海症”——只要是有关海洋的事情,她都极为热衷。因此,这样一种表象使得房格尔误认为除了盘桓在这个家庭之上的前妻身影之外,造成艾丽达生活不快乐的原因还有生活环境,于是他考虑搬家,情愿放弃掉自己的一切,而让艾丽达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咱们到靠近大海的地方找个住处,让你称心如意地安置一个真正的家”。
忆及和庄士敦在一起的时光,艾丽达总是想到有关海洋的一切,在第三幕最后,艾丽达对房格尔说,庄士敦的样子像海洋——她心里一直误认为庄士敦就是自己心中的那片海洋,可事实并非如此,在经过改编的《海上夫人》之中,庄士敦只是开启了艾丽达心中的一扇窗户,使她看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她真正热爱的并不是庄士敦,而是自己心中的那片海洋,一旦意识到这一点,艾丽达便不顾一切地选择离开。
关注人们的心理,这是易卜生当时的创作理念,而《海上夫人》的改写,正是放大了这样一种理念,改编之后的《海上夫人》,使观众意识到,人们的内心其实异常复杂且深邃。
总之,像《海上夫人》这种对于原作的改编不仅合理,而且必要,希望尽可以应用到易卜生创作的其他作品的结尾之中。
《中国科学报》 (2018-01-26 第5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