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禾 陈万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3
选择字号:
首次阐述红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本报讯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福生团队综合利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红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成果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旗舰杂志Chemical Science上在线发表。

红曲色素是由红曲菌产生的一大类聚酮化合物,在我国作为食品着色剂应用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特色出口产品,也是近年来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天然食品着色剂。红曲色素种类繁多,传统上划分为红、橙、黄三类,从化学结构上来看,迄今已发现100多种红曲色素的结构。红曲色素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但进展非常缓慢。

陈福生团队经过近20年的攻关,通过构建红曲菌的T-DNA突变库,并结合基因组学分析手段,首先定位了红曲色素生物合成的基因簇。然后,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分析了各相关基因的功能。同时,通过米曲霉和酿酒酵母的异源表达与体外酶催化反应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关键基因的功能。

研究发现,在红曲色素合成过程中,很多中间产物不稳定,很容易受体内酶的作用,生成黄色素,而橙色素则可以与各种胺(氨)类物质反应,生成红色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指导红曲色素的定向合成,同时也可作为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模型。(贾禾 陈万平)

《中国科学报》 (2017-05-03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岳衡山首次拍到“水凤凰”清晰影像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