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寄
中关村海淀园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中关村核心区正积极落实《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规划》,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推动五大方面工作,努力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提升前沿技术培育挖掘能力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介绍,中关村海淀园“6+1”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首先,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占北京市60%以上;其次,集成电路、位置导航、大数据和云计算、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在各自领域均居于北京市的前列;另外,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产业占北京市的40%以上。
中关村海淀园将支持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西北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在两年内组建10家左右国际协同实验室,形成国内领先、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引领能力。
同时,海淀园将联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成立原始创新引导基金,支持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孕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另外,海淀园还将重点推进市科委、清华大学、盖茨基金会共建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建设,力争在国际药物开发和研究的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培育能力
黄英介绍,海淀区高科技企业比较多,共有12000多家,以联想、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6000多家,占全国的10%。
下一步,中关村海淀园将优化提升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业等三大优势产业,夯实区域经济增长主动力。
其次,要加快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以精准医疗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力。
此外,海淀园还要加快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金融、文化、教育、商务、生活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挖掘经济增长潜动力。
优化创新创业向新经济的转化能力
据悉,微软、法国电信、AMD等40多家全球五百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海淀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海淀的外资研发机构技术交易额占整个北京市外资研发机构技术交易额的62%。截至目前,海淀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聚集了52家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有力促进了国际技术转移。
下一步,中关村海淀园将支持产品分享、空间分享、资金分享、知识技能分享、生产能力分享等分享平台建设,开辟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同时,海淀园还要依托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关村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打造大数据创新和运营中心,促进计算、应用、数据等资源集聚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等区域打造高端创新创业核心区,为创客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全球创新人才集聚和服务能力
黄英介绍,北京市海淀区人才汇聚,全国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海淀区,科技产出丰厚,每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有20%以上是来自海淀区的驻区单位。
接下来,中关村海淀园将调整完善海英人才政策,加快聚集一批全球有影响、行业有分量、成效可预期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17年底累计认定海英人才620人左右。
此外,海淀园还将进一步向国家争取新的人才管理改革试点政策,重点解决外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准入、社保待遇对接、外籍在京留学生实习等制约外籍人才在海淀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技术移民、重点领域创业移民等人才引进新模式。
优化拓展空间承载能力
目前,新的《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正在加快编制中。据了解,将围绕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国家自主创新主阵地两大定位,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轴,贯穿南北,延伸东西,以争取推动一批国家实验室落地,建设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一批特色功能街区,整合、优化、拓展一批发展空间等为抓手,全力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
黄英表示,为统筹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创新发展,中关村海淀园出台了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行动计划,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三方协同优势,聚焦技术、人才、市场三个关键要素,着力促进园区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将海淀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中国科学报》 (2017-04-06 第8版 首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