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6
选择字号:
多方协同促转化的北京模式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正成为成果转化“试验田”。图片来源: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郑金武

3月2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到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调研,并召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座谈会。万钢指出,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开展多方面协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北京市的相关做法和经验要进一步梳理总结。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致力于工程科学新知识的发现与应用,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命。而今,该研究院已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北京统筹全球转化

据了解,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北京市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北京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指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北大、清华、中科大、北航、北理工、农大、北科大、北交大、北工大、北邮、北化大、中传媒、南科大、中科院等14家学术单位和商飞、新奥等100多家行业龙头及高科技领军企业为基础,于2014年8月28日创建的。

该研究院采取“大学与大学协同、大学与产业协同、企业与行业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首都知识经济与地方产业经济协同”的发展战略,将建设成为“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中心,并最终形成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

据介绍,研究院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思路,由相关大学和企业按照行业组建若干协同创新中心,并由中心成员共同出资设立各中心专属的协同创新基金,采取独特的“协同创新中心——基金二元耦合”体制,即协同创新基金遴选项目及领投,政府投资及资助自动跟进,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市场配置资源,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研究院一期规划建设了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子、现代传媒技术与虚拟现实、未来网络、光电材料及应用、能源材料及应用、纳米材料及碳材料、水处理及土壤修复、节能减排、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与食品工程等14个协同创新中心。

为保证研究院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研究院在硅谷、香港设立了分院,遴选了来自斯坦福、伯克利、密歇根、港大、港科大、香港应科院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完成后转移至境内转化。2016年,研究院启动了“国际协同实验室”建设,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协同创新。

此外,研究院与包头、邯郸、南京等地方合作建立产业化基地,北京设立研发及运营总部,地方实施规模化生产,较好地将北京的科技优势与地方发展结合。目前,已初步形成“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院地一体化发展格局。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北京市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据介绍,近期,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一处七办”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按照2月7日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017-2020年)》部署的215项重点任务和项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月29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在主持会议时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自觉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首善标准,围绕《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把责任压实、考核抓实,用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当天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隋振江指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施工图”已全面展开,态势良好。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2005年,科技部、北京市共同支持推动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开展高水平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探索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方面迈出新步伐。大力支持协同院在打造市场化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筹建发展。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据悉,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启动科研项目130余项,包括“仿真软件”、“外骨骼机器人”、“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已有90余个项目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孵化设立高科技公司33家,吸引社会总投入近9亿元。

持续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万钢在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有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生态。

万钢强调,下一步要继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在民非公益体制改革、创新政策与自贸区政策相结合、重大项目协同支持方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隋振江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沟通协调,积极服务和承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充分发挥中关村“1+6”创新平台的作用,集聚多方面创新要素,推进创新政策落地实施。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据悉,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建成后将整合国际知名大学10所以上,聚集领军人才100名以上。每年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00人左右,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技术50项左右,新增创新创业企业10家以上;为北京10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成为北京学术与技术高地、人才引进与培养高地、产业孵化与创新经济示范高地,为国家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7-04-06 第8版 首都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