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7-21
选择字号:
架科学之桥 觅传播之音
——首届两岸大学生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训练营侧记

 

■本报记者 陈彬

当客车将要驶入浙江大学时,坐在车上的刘敏慈忽然发现,这座大陆著名的学府竟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校门”。

今年正在读大四的刘敏慈来自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她的学校是有一座很像样的大门的。因此,眼前这所“无门”的大学让她有些新奇。同行的学生则向她解释,浙大这样的设计象征的是一种容纳百川的精神。

两天后,在这座“无门”校园的一间会议厅里。当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刘慈敏讲起这段经历时,台下来自海峡两岸的年轻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阵善意的笑声,就是在这样的笑声中,一场属于他们的训练营开始了。

一群朋友

刘敏慈参加的这场训练营叫作“首届两岸大学生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训练营”。这次活动由浙江大学主办,活动邀请了来自台湾5所高校的25名学生,以及大陆两所高校的18名学生参加。在训练营中,营员们除了要参加各种科学活动,领略苏杭地区独特的文化外,还要以小组为单位,为杭州当地的数十位小朋友设计一套有趣的科学装置。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向小朋友们讲明白装置背后的科学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训练营的分组是很有讲究的——全部43名同学被分为8组,每组成员必须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不同高校。此举加强海峡两岸学生间交流的用意非常明显,但同时也给学生们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能够很快地与来自于海峡对岸的小伙伴熟悉起来呢?

裘遒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他也是此次参加训练营的学生中,少有的几个非理工专业学生。作为一名“非理工男”,裘遒的性格虽然要活泼一些,但他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好在裘遒平时酷爱篮球,而恰好同组中一位叫作吕孟学的台湾学生也是个球迷,于是两个人从NBA谈起,共同的话题很快使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球友”。

事实上,虽然这些年轻人彼此从没见过,但就像裘遒与吕孟学一样,共同的爱好与话题迅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而在另一方面,主办方也想到了营员们的沟通问题,因此在训练营正式启动前,他们组织营员远赴安吉,在那里进行了一次皮划艇集体水上活动。

来自浙江大学的营员单萍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活动的最后,指导老师要求所有的皮划艇围成一个圈,这个简单的要求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加之单萍的皮划艇相对较小,被夹在两条长艇之间的她很难触到两旁的队友,而此时,一位台湾学生主动将船桨伸了过来。

“在此之前,我还是感觉因为成长环境、思想方式的不同,我与台湾学生之间还有些隔阂,但当那位台湾同学将船桨伸来的一刹那,我觉得我和他们终于成为了一个整体。”单萍说。

无论是共同话题下的迅速升温,还是一刹那间的情感迸发。总之,经过简单接触,营员们迅速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下一步,他们将面临一场真正的“训练”。

一点对比

此次训练营,主办方将主题定位为“桥”。这一主题既契合苏杭当地文化,同时又寓意架通两岸大学生沟通之桥。既然以桥为题,在活动中自然少不了桥文化的渗透。于是,在开营后不久,营员们便来到了历史名城乌镇,开启了一场“寻桥之旅”。

作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乌镇古桥众多,且每座桥都风格独特、历史悠久。一开始,营员们是想走遍乌镇所有的桥,但出发后不久,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便改变了想法。

“一开始我们也想追求数量,但后来我们发觉其实停下来,好好欣赏一座桥也很不错。”采访中,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学生蔡明城说,于是他们选择了一座廊桥停了下来,仔细研究桥梁结构,听当地人诉说这座古桥的历史。“当时还有一位随行的老师,为我们讲解着相关的概念,他看待这座桥的视角真的与我们很不一样,我们很受启发。”蔡明城说。

就在营员们流连于古镇的各色水桥之上时,一些人也慢慢发现,面对古桥,大陆与台湾的学生也展现出了一些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台湾某大学教师洪汶宜是此次训练营的一位带队老师,在观察两岸学生的一些表现后,他作出了这样一番比较:“面对新鲜事物,台湾学生要更加开放、更加活泼;大陆学生在很多时候有些‘放不开’,但更加认真和专注。这可能是两岸不同教育环境所导致的。”

当时洪汶宜并不知道,在结束乌镇之旅后,营员们还要完成更多的任务,经历更多的活动,两岸学生的这点不同在此后的活动中也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而此次训练营带给他的启示也远非如此。

一份期待

结束乌镇行程,营员们真正开始了此次训练营最主要的任务——为当地小朋友设计科学装置,而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学生活跃的个性和大陆学生认真的态度有了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台湾的同学更外向、活跃,在讨论中的发言也更踊跃。”裘遒所在小组此次设计的是一个与力学结构有关的拱桥,另外还设计了一个展示摩擦力的小装置,这些装置的创意最初就来自于台湾同学的提议。创意提出后,组里的几位同学通力合作,最后由裘遒这位“非理工男”负责装置的讲解。

“我们这叫分工合作。”裘遒笑道。

对于最终展示在小朋友面前的几十台科学装置,身为老师的洪汶宜给出了自己的评价:“整体而言,这些作品是在我的预期之上的。但有些遗憾的是,由于同学们平时很少有讲解科学知识的经历,所以他们在为小朋友讲解装置背后的科学原理时,常常抓不到重点。”

对于洪汶宜的观点,亲身经历这一过程的营员们也有着相同的体会。

“我觉得在讨论的时候,我们没有想清楚到底想给小朋友展示什么,我们的侧重点有一点儿问题。如果再有一次机会的话,我首先会搞清楚该省略什么,该突出什么。”说这番话时,裘遒的语气中多了一份期待。

经历这次活动后,内心充满期待的远不止裘遒一人。比如洪汶宜就觉得营员们在展示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正是自己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我们是搞土木的,如果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连自己的想法都表达不完善,又怎么要求对方信任我们的设计呢?”他想着在回到台湾后,好好在这方面的教学中下一番功夫。“这也是此次训练营给我最大的启发。”

当然,还有人的期待更直接一些。

蔡明城在杭州的这几天,一直盘算着找机会欣赏一下美丽的西湖日出,但因为忙于设计装置,直到离开杭州,他的这一愿望也没有实现。“他和我们说过这件事,他的‘怨念’还挺强的。”和蔡明城同组的单萍笑道。

当然,蔡明城要弥补这一遗憾也不难,因为不久之后,他就会作为一名交换生,再次来到大陆,那时壮美的日出依然会在西湖岸边等待他的到来。

《中国科学报》 (2016-07-21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