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19
选择字号:
你也可以懂航天!

 

■本报通讯员 吕雪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这么一支由工科生组成的创意视频团队,他们拿起画笔、做起剪辑、自己配音,一部部高人气的航天科普微视频应运而生,从2013年底至今,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共制作视频20余条、点击量累计超过200万。

他们用简笔漫画的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简明轻快的基调绘制出一系列宣传科普视频。在《玉兔号日记》视频中,玉兔号是一个脸颊绯红有点害羞的兔子,月球是望远镜中凹凸不平的脸蛋,各国是月亮热烈的追求者,而中国在50年间也从“没断奶的小孩”成为“茁壮”的大汉。用简笔画勾勒故事梗概,搭配上超级玛丽的背景音乐,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就带观众从人们仰望星空的年代走到了中国航天的起步,又将玉兔号28天的工作流程用“吃饭、睡觉、打豆豆”诙谐地展示出来。

“你也可以懂航天!”创作团队的队员这样说道。

视频的创作念头源于一次例会上的小插曲,时值中国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升空,航天学院辅导员范伟与学生骨干开会讨论组织专题活动事宜时,决定弄些有趣的东西。“那我们就来做一件特别的事。”辅导员范伟这样建议后,大家一拍即合。从开会讨论到决定做视频,把创意转变成文稿只用了一晚上时间。

卖萌的兔子,欢快的背景音乐,卡通的发射器,浩瀚星辰的征程在一分钟团队里,成为有趣的探索。

“我在做这个文稿的时候想的就是如何把航天的知识更加接地气儿、更诙谐地写出来,让大家了解到航天并不是那么遥远的东西。”负责文案的常月航如是说,这也是整个视频想要向大家传达的——你也可以懂航天。

虽然只是一分多钟的小短片,制作过程却充满了挑战。参与整个创作的五名学生都是理工科学生,平时学业并不轻松,同学们最晚的时候曾经忙到凌晨两点。所有同学都是业余的,没有专业的摄像设备,没有专门的剪辑软件,为了解决用光问题,他们只好让两个同学一人拿一个台灯在桌子两旁打光。“主演”曾效良在说起摄影画面的衣料问题和因为不明边界而导致多次废稿时,拿出了厚厚一沓绘画的原稿笑称“这一百多张画几乎便是《一分钟航天》的全部家当了”。在后期阶段,如何实现音画同问也让他们大伤脑筋。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十五天过后,这个科普小视频终于诞生了。

范伟表示:“同学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环境条件、技术支持也没有,就是靠着一种精神支持在继续。因为大家的付出才有了这个视频,让我想到也正是由于航天人的吃苦精神,才有中国航天的发展腾飞。”

《中国科学报》 (2016-05-19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