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舒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5
选择字号:
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类世”大灭绝

 

■杨舒娅

一个慵懒的午后,你捧茶而坐,窗外阳光正好;街上车辆川流,行人往来;公园里绿草如茵,游人欢笑。“多么寻常又惬意的时刻啊”,你不禁感慨。此时此刻,在巴拿马雨林里,不再有成群的金蛙上岸晒太阳;在大堡礁最南端,珊瑚虫在酸化的海水里苟延残喘;在美国新泽西州北部,研究者为早已灭绝的菊石奉献了40余载;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科学家正为濒临灭绝的苏门答腊犀进行人工授精。

这些画面来自于获评2015年“普利策”最佳非虚构类写作奖的《第六次大灭绝:一部反常的自然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中译本《大灭绝时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用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回放或直播着“人类世”大灭绝——人类的力量可与地质力相媲美,终使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三分之一的珊瑚虫、三分之一的鲨鱼、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鸟类,走向各自的灭亡”,便是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地球,正在进行第六次大灭绝。

科尔伯特是美国知名记者、《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这一次,她总结了近年来走访世界各地生态现场的所见所得,并穿插讲授了300年间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现出各类生物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经历和现状。《大灭绝时代》共13章,第一部分描写了诸如乳齿象、大海雀、笔石等已灭绝的物种,为读者介绍了远古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则着眼于正在发生的:雨林破坏和真菌感染使巴拿马金蛙大面积死亡;海水酸化使地中海帽贝失去了坚硬外壳;气温震荡威胁着植物千百年来相对稳定的分布带;而人类则想方设法为夏威夷乌鸦等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展现出的宏大趋势,作者追踪着第六次大灭绝的踪迹,最后在生命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

相较于同类型作品注重统计数据、在悲观的基调下进行呼吁式的写作,《大灭绝时代》通篇都在进行平和的记叙。科尔伯特将每一次的考察过程叙述得如小说般生动,甚至带有些许散文般的温婉;刻画出精彩的生命世界,也展现了森林之壮美、海洋之神秘,以及生命历程的荡气回肠。

倘若不曾阅读,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我们遥望依旧美丽的海岛山林,应该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科技文明,对周围生物造成了这般巨大却无法察觉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呐喊终结了DDT时代。21世纪的我们通过科尔伯特的眼睛,却发现人类长久以来的生活模式,早已对地球生态产生副作用,且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也许你不曾购买象牙制品,却一定消耗了汽油,甚至浪费过粮食。

人类的发展史相较于地球数十亿年的生物背景,甚至算不上白驹过隙;但就是这一瞬间,仅人类消耗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温和海洋酸度的改变,已使大量无法快速适应新环境的物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它们的灭绝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系列生态变化,最后势必作用于人类自身——始于人类的“人类世”大灭绝,会不会最终灭绝人类?人类依旧面临着疾病、饥饿、灾祸,那么在攻克这些挑战之前,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审视现有的生存模式?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应只考虑人类自身,而需要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分子——毕竟,人类连同其他物种的生存状况,已是如此严峻。

从森林到海洋,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当今生物灭绝的范围是如此之大,“以致我可以随便去往某处,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无论是“灾变”还是“均变”,毋庸置疑,这些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物种,已经被愈演愈烈的人类活动迅速地改变了生命轨迹。如此深刻的教训,隐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教人警醒。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为生命的精妙而感叹,也为环境的巨变而惋惜;在沧海桑田的时空变换面前默然无语,最后“对于我们活在其中的非凡一刻心存感激”。人类的力量,不能仅用破坏大自然的能力来衡量,它也必将体现于理性地运用、明智地管控此力量的能力上。

《中国科学报》 (2016-02-05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