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5
选择字号:
打捞被遗忘的古老渔具

 

▲《渔具列传》,盛文强著,漓江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本报记者 温新红

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等这些与渔业有关的器具,不仅对生活在内陆的众多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即使是现在生活在海边的人也已经了解不多了。

“滨海环境的变迁以及技术条件的进步,都会造成渔具消失。比如在滩涂中常用的泥涂舟、牡蛎铲、蚬耙等渔具就束之高阁了;深海中的各类网具,品种也日渐简化;双船作业的机械动力拖网代替了网罟;而船上作业时使用的各种绳扣大都失传了,等等。”在海洋文学写作上时有新作的盛文强不久前又出版了一本颇具特色的书——《渔具列传》。

为渔具立传,是通过即将或者已经失传的渔具钩沉渔事,以“列传”的形式记写中国古老海洋文化历史上的渔具故事。用文学的手法写渔具,在国内还是首次,因此本书被誉为“国内首部关于渔具及海洋文化的笔记体小说”。

从一本“古书”而来

“本书的原初母本得自胶东民间,为竹纸竖笺线装本(约22.5cm×12.8cm),封面不知在何年何月脱落,线装的书脊也已磨成了毛边。从扉页的《广渔具图谱传序》可知,该书名为《广渔具图谱传》……该书于多年前得自胶东渔村,得书的经历实属偶然。”《渔具列传》是从盛文强无意中得到的一本名为《广渔具图谱传》的“古书”开始说起,并在扉页上刊有《广渔具图谱传序》的书影。

从《传序》中可得知《广渔具图谱传》的作者枕鱼斋主人大致生活在清末民初。曾是读书人,后迫于生计,不得不以贩卖海鱼为生,侧身于鱼贩之列,领略了底层生存之艰。

得到这样一本“古书”,盛文强很“幸运”。甚至出现有同行“希望能借去扫描”的效果。不过,“这是虚构的一本书。”他告诉记者。

之所以要虚构这样一部“古书”,盛文强在后记里也略作了解释,“这是移形换位的自我分裂术,借此可以元神出窍,远离本体,再回头反观己身,从而获得全景视域。”

因为称《渔具列传》是从《广渔具图谱传》改写而来,所以书的主人公是这位杜撰的枕鱼斋主人,在他眼里渔具不是单单的物件,结合自己的不幸遭遇,这古老的且被忽略的渔具被人格化了,把渔具当成人来观照,如写人一般写了渔具的“列传”。

盛文强本人则在虚构的枕鱼斋主人和自己真实的经历及采访和研究之间穿插,书中人也以不时地不同的身份出现,他们有时是同一个人,有时是不同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盛文强想要表达的是“渔具是活着的古物”。因为渔具的实用性隐藏蕴含着简约质朴的美学特征,不但接通了原始的混沌精神,而且其古老的审美传统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落。

消失的渔具

几年前,盛文强在舟山群岛做考察时,在黄龙岛见到了80多岁的老船长刘有九,他会打几百种“渔绳结”,都是海上作业必备的,但如今大多失传了。在《渔具列传》中,绳结列入到广义的渔具中,并单列了一章。

汕头的“汕”是一种渔具,上海的简称“沪”也是一种渔具,是渔具发展成为地名的代表。渔具“汕”现在基本绝迹了,只在很偏僻的渔村会有渔民做一个捕捞玩玩,但在历史上它的使用量非常大,几乎能覆盖整个海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一般认为中国是传统农业国,海洋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海洋文化。我深入涉及了以后,发现有非常多的海洋文化内容,但都被遮蔽了,散落在古籍里,在海外,在博物馆里,需要打捞起来。”渔具正是盛文强重点“打捞”的对象。

近些年他走遍了中国的海岸线,到崇明岛、广东深圳的沿海、珠三角一带的海岸等看上渔业、渔具,包括找老渔民做口述史,搜集民间传说,探访偏远的海岛。

“渔具是古老东夷部落精神的孑遗。”盛文强提出这样的观念,“东夷的‘夷’字是‘大’与‘弓’的组合,暗示这是个擅于使用大弓的部族。在上古时代,渔猎不分,渔具雏形在频繁的猎取活动中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渔叉,早期的渔叉由树木枝桠粗加工而成,在水中刺杀大鱼,这是勇猛彪悍的原始膂力的写照。再如渔网,那时的渔网由植物藤蔓织成,相较于渔叉的直来直去,渔网却是一种精巧圆熟的智慧。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先民不单单孔武有力,同样也有智识深沉。”

丰富的复合文本

盛文强创作海洋文学多年,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是占了题材新的便宜。海洋方面的题材比较冷门。”他谦虚道。

2008年是一个分界。他开始关注渔具,由纯文学转入海洋文化研究。盛文强出生在胶州湾内的一个海岛上,童年时代在海岛上度过,从小接触各类渔具,钓具和网具他都能熟练使用,也能自己动手制作。因此他在渔具研究上下的功夫尤其深,且是多方位的,在《渔具列传》里可以看到,史书的笔法、虚构的人物故事以及学术的内容相结合,使之成为多种文体交错的复合文本。

《渔具列传》一书分为舟楫、网罟、钓钩、绳索、笼壶和耙刺6个部分。每部分又有正文和补记,两者看似一个虚构,一个写实,但其中都包括传奇、野史、方程式、考据、采访、引语、地方志、名人生平、考察手记、家族秘史、个体经历等。

例如有一章《网线直径:乡土经验与数学模型》,其中就有多学科的交叉。有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数学的公式推导,古文献学的考证,文学的抒情,以及民间传奇的大量使用,与此同时,也融入了个体经验和社会批判,需要调动多种知识储备。

盛文强评价虚构的《广渔具图谱传》的特点时说:在保持了史传传统的同时,融入了异常奇诡的民间叙事元素和审美情趣,使这部东海渔具的野史具备了“灼人眼目”的审美效果,网罟舟楫与奇人异事紧密缠绕在一起,是传奇,亦是日常,他首次把古典海洋渔具的审美与叙事推向了自觉的层面。

这也是盛文强在为渔具作传时极力要达到的。“渔具中体现的锋利、缠绕、回旋、无限、绵延等属性暗合现代性题旨,有着丰富的指涉。”这不仅是出于对海洋文化的热爱,同时也是一种文本上的尝试。

 

《中国科学报》 (2016-02-05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