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3
选择字号:
世界那么大,要去看看吗

 

图片来源:昵图网

■本报记者 韩天琪

对于即将踏上“间隔年”行程的年轻人来说,作好出发前的准备、有一颗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摆正心态、实现更好的回归才是最重要的。

前不久,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引爆了“辞职去旅行”的话题。面对年轻人山呼海啸般的“看世界”冲动,一位过来人这样说:许多人都告诉你怎么出去,却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回来!

选择远方风雨兼程

2009年大学毕业后,已经考上南方某市公务员的高力放弃了这份在外人看来十分体面的工作,开始了自己计划已久的横跨欧亚大陆的“间隔年”旅行。他花了293天从北京到达了伦敦,一路上途经14个国家,使用了7种交通工具。

“当我终于站在泰晤士河边,回想这200多天的行程时,我开始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旅行。”高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正如美国一个名为“过渡计划中心”的间隔年问题咨询组织顾问杰森·萨罗汉所言:“间隔时间意味着让你的大脑恢复生气——以免紧张的课程烧坏你的脑袋。”

周围很多毕业即开始工作的朋友很羡慕高力的“间隔年”经历,但他坦言,这也让他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出发前,旅行的花费是他面临的第一个压力。由于父母对他的“间隔年”计划并不十分支持,对于尚无经济来源的他来说这无疑将是一场艰苦的旅行。

带着大学期间积攒的不到2万元钱,高力上路了。“一开始支出计划就很紧张,我都是一点一点计算着花钱,能不花钱就不花,比如选择最便宜的交通方式、带着干粮上路缩减吃饭的花费、住青旅等等吧。”高力说。

但与经济上的拮据相比,精神上的寂寞更令人恐惧。“在路上的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或者能碰上一些同行者,但你们也只能相伴一段距离。”在高力看来,长时间远离自己熟悉的社会和人群是比经济压力更大的挑战。

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将近一年的“间隔年”旅行结束,他回到朝九晚五的上班状态时,这种生活已经让他无法适应。

“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下,应届毕业生有着不错的优势,但选择‘间隔年’有可能在就业中失去优势。”高力说,“尽管很多人认为‘间隔年’可以帮助年轻人发现兴趣、提高能力,最终通过探索世界来认识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东西太多了,值不值自己应该充分考虑。”

出去了,还能回来吗?

高力最终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尽管他失去了公务员的职位,并且经历了回归后的漫长适应期。现在的他与大城市中千千万万的上班族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李沐泽在周游40多个国家、经历六七年的漂泊之后,没有回到原来路透社的媒体工作中,他成了一个职业旅行者。

在一场名为“带着灵魂去旅行”的分享会上,李沐泽坦言,要想辞职去旅行,就必须要做好与自己现有生活轨迹完全割裂的准备。“你作出走出去的决定,很有可能无法再回来。”李沐泽说。

这正是他不想劝人一窝蜂辞职旅行的原因。“辞职旅行的代价很大,你要想好,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你不能把旅行当成解决你人生问题的出口。当你在外放逐,你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熬着,他必然会比你累积更多东西,他们加薪、升职、买车、买房,你一次次与生活闹翻,暴烈出走,转了大半个地球,带了一身尘土回来,可能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能力既远走他乡,又安居此地。”李沐泽说。

现在的李沐泽没有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中,他成了一名职业旅行者,以此作为保障自己生活和旅行的方式。他在旅途当中结识的很多朋友也和他一样,无法再融入主流社会。

“我认识的很多人在辞职旅行之前都有很体面的工作和收入,而当他经过一番游历,却怎么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去了。有的人在洱海边开了一家青年旅社,有的人打好行囊,看着空空荡荡的房子失声痛哭。”李沐泽说,“自由,真的是需要代价的。”

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教授王兴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社会上盛行的“间隔年”和“辞职去旅行”现象与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有关。

“我们目前所处的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开放和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希望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王兴斌说道。

30多年以前,个体的命运掌握在组织手里。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社会规则被打破,很多人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但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还是为了生活而奔波。“在经济欠发达的年代,生活和生存是第一位的,要生存就要找工作。”王兴斌认为,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生活已经无忧无虑了,对一部分人来说,生存已经不是最紧迫的问题了,追求自由成为他们的价值选择。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年轻人选择暂时放弃工作,或者不急于毕业即工作,而是想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大世界。我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王兴斌强调,勇敢走出去的年轻人具有一个最可贵的品质:敢于冲破一切成规、一切社会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恰恰是创新精神的起点。“我认为社会应该鼓励这些年轻人,甚至给予这些年轻人一定的帮助。比如有条件的企业家可以成立一些基金提供条件。未来的创造、发明、企业家、思想家很可能就从这群人中诞生。”

在期待社会宽容和支持的同时,王兴斌也提醒每个想要“走出去”的年轻人理性慎重选择。“间隔年”的迷人之处和危险之处就是,它给你一段五光十色的特别经历,回来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和修复,也可能还是回到出发前的原点,甚至可能找不到新生活也回不到旧生活。

“‘间隔年’和‘辞职去旅行’是有风险的事情,丢掉了原来的工作,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当你漂荡几年之后,可能对旧生活已经不习惯了。”王兴斌说道。

对于即将踏上“间隔年”行程的年轻人来说,作好出发前的准备、有一颗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摆正心态、实现更好的回归才是最重要的。

王兴斌相信,只要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个体更加理性和谨慎,选择“间隔年”和“辞职去旅行”的群体就会发展起来,一些有志有为,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的年轻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中国科学报》 (2015-07-03 第12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