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3
选择字号:
通向西方艺术殿堂的津梁

 

■金涛

【书中对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提到透视法的应用和人体解剖学的发现,对绘画艺术的巨大促进,这当然是个有趣的尚待深入的话题。】

花了半个多月,把《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杨成凯校)看了一遍。这本600多页、彩图400多幅,如城墙砖一样厚重的书,正如法国卢浮宫馆长皮埃尔·罗森伯格所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对于中国读者,这是一部内容翔实的通向西方艺术殿堂的津梁,是了解西方艺术历史的入门读物。

该书内容很丰富,对艺术史上著名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及其代表作,都有精到的解析,并非泛泛而谈,颇有见地,这里我仅列举其中印象较深的几点:

(1)纵观西方艺术发展史,不能不看到,宗教势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宗教的干预有时甚至直接决定艺术的生存,更不用说艺术的题材和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宗教极端势力对于不同文明的文化遗存的破坏,时有耳闻,令人愤慨,当然应予坚决的谴责!但也不必过分惊讶。这一套毁灭传统文化的“破四旧”的野蛮行径,实际上古已有之。书中指出:“古代的著名雕像几乎全遭毁灭,这恰恰是因为在基督教得势以后,砸碎一切异教神像成了信仰基督教的一种义务。”(84页)以致“我们博物院里的雕刻品,绝大部分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作者无奈地指出:“我们要想对古代绘画特点有个概念,只有去看在庞贝和其他地方发现的装饰品和镶嵌画。”庞贝是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火山灰湮埋的古罗马城市,她逃过人世的浩劫,使当时的房屋、雕塑、壁画、室内装饰等艺术得以保存下来。

(2)有趣的是,当基督教在欧洲得势后,为了宗教传播需要,宗教艺术得到教廷的充分肯定。公元6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提出绘画有助于教徒加深对教义的理解,因为教徒多半不识字,为了教导他们,宗教绘画如同给孩子看的连环图画。教皇格列高利有一句名言:“文章对识字的人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起什么作用。”此言一出,那些抵制在教堂建造上帝和使徒的雕像和绘画的声音终于万喙息响,不仅如此,宗教画还进一步获得了超自然的力量,成为“另一世界的神秘反映”,这些“圣像”成为上帝的象征。于是在欧洲艺术史上,以宣扬上帝业绩的宗教艺术得以创造前所未有的辉煌:遍布城乡的大小教堂,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以及栩栩如生的圣徒雕像,不断涌现,成为历久不衰的风景。许多杰出艺术家的作品留传至今,永载史册。

(3)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形成的新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基督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其教义是崇尚节俭,反对教堂里陈列圣像和雕像,认为这是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如此一来,在奉行新教的国家,如英国、德国和荷兰等北方国家,许多依靠绘制宗教画为生的艺术家断了生计,“面临着绘画到底是否能够而且如何继续下去的问题。”“新教在英国的胜利和清教徒对圣像和对奢侈的敌视,给予英国艺术传统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那些习惯于描写天堂的画家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人间,适应文艺复兴后商业的发展,他们为富裕的商人和商业行会组织的新贵们画起了肖像画。此外,他们的画笔指向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和自然风光,因此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肖像画、静物画和风俗画。

新教革命对宗教画的抵制从某种程度上倒是拯救了欧洲艺术,它逼得艺术家走向人间,从而开拓了艺术的空间,给沉闷僵化的艺术园地注入了生命力,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4)在艺术史上,艺术家勇于创新,在技法、风格上的重大突破,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接受,反而遭到各种无端的指责。这类例子太多了。作者指出:“‘哥特式’一词最初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批评家用来指称他们认为粗野的风格”,“‘巴洛克’一词是后来反对17世纪艺术倾向的批评家想对它们加以讽刺而使用的一个名词。巴洛克的实际意思是荒诞或怪异”,因为它们背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但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离经叛道,追逐新颖变化的装饰效果,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后来大行于世,前者如巴黎圣母院、伦敦国会大厦,后者如法国凡尔赛宫,这是耐人寻味的。

现代艺术的诸多流派,无不走过曲折的轨迹,印象派大师莫奈、塞尚、梵高、高更等人的一生,从备受冷落到声誉鹊起,此中甘苦令人唏嘘,有的生前无人赏识,死后作品才得到公正的评价。有鉴如此,对于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应予宽容,让时间去证明一切,不宜过早地武断地下结论。

(5)最后一点,书中对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特别提到透视法的应用和人体解剖学的发现,对绘画艺术的巨大促进,这当然是个有趣的尚待深入的话题。不过,关于摄影术的进步与普及,对于绘画艺术的冲击,作者似乎很感忧虑。“19世纪的摄影术即将接手绘画艺术的这种功能(指肖像画),这对艺术家的打击绝不亚于新教废除宗教画像一样。”在可以随时照相的时代,除少数例外,很少有人会花巨资请画家画一幅肖像画了。“于是艺术家就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去探索摄影术无法效仿的领域。如果没有这项发明的冲击,现代艺术就很难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摄影术的飞速进步及普及带来的变化,我们是感同身受的。

《中国科学报》 (2015-07-03 第11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