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3
选择字号:
马赛克里的“性情中国”

 

6月25日,在北京言几又书店,5集微纪录片《马赛克里的中国》放映发布会举行。在发布会现场,性学家李银河、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刘达临与数百位观众一同观看了该纪录片的片段,并进行了主题为“一个国家的性与爱”的映后讨论。

作为中国首部聚焦中国人性文化和性观念的微纪录片,《马赛克里的中国》呈现了中国人的性现状,探究古今中国对于性与性别的认知态度,并以性人权和性多元平等的视角观照当下。在片中,性学家李银河、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刘达临、文化批评家朱大可、作家陈村和电影学者郝建等五位专家,用不同的观察和研究经验揭开马赛克下隐藏的真实的“性情中国”。

从私密讨论走向公共议题

在当下中国,拍摄这样一部敏感度颇高的纪录片,可能面临着随时被叫停的风险。但在《马赛克里的中国》监制、凤凰文化主编胡涛看来,这样的冒险是必要的。

作为媒体人,胡涛在日常的信息传送和接收过程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被有关“性”的新闻灌输着,尤其近几年,东莞扫黄、各地性文化节、反色情大妈泼粪事件、明星嫖娼、跨性别讨论……直到前几天的蔡康永出柜真情告白刷屏,越来越多的有关性、性别的事件及讨论涌进视野,性已经成为了公共议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欲望已经起来了,大家已经开始自我觉醒了,不是私密讨论,而是公共讨论。”

但胡涛同时认为,在当下的媒介呈现中,性的讨论环境又是比较复杂的。“第一个是视而不见型,以官媒为代表。如果你在某些报纸上读到关于性的文章一定是批判类文章,那是公众性事件发生之后不得不出来的发声。”胡涛说,“第二个最司空见惯的情形就是猎奇,把一些关于性的新闻变成纯社会新闻,把人本性的部分稀释掉。第三个层面可能是有人文情怀的一些媒体,更多地关注到个体的生存状态。”

在胡涛看来,关于性话题的讨论,很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到常识的层面和正常的状态,让人们去认识它、了解它。“性的问题在这个国家实在太复杂了,一方面是性的压抑,一方面又是性的放纵,我认为非常两极化。民间跟官方,各种阶层、各种年龄段会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引起我们非常浓厚的兴趣,我们想探究一下到底怎么回事。”这也是他参与制作《马赛克里的中国》的初衷。

一场静悄悄的性变化

当下中国,性到底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李银河的观察显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在她看来,一方面,中国的性现状就是刚刚走出中世纪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换偶的人要判死刑,这种事情在全世界都骇人听闻。这些严刑酷法,真的属于特别反性、禁欲的中世纪时代。”李银河说,另一方面,中国当下同时也在发生性变化,类似西方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性变化。1989年,我作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婚前性行为比例是15%。现在,我看到2013年的婚前性行为比例已经达到71%。”

对于中国人之于性的整体认知趋势,李银河是乐观的:“整个中国现在还是一种拉锯战的状态,进步派和保守派在激烈争夺、斗争。整个情况我觉得是越来越好的。”

性自由的边界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本质上就是对性交范围的限制。任何国家和民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个规律,如果这个国家非常富强,老百姓过得很幸福、很安定,就会相对宽松和自由,包括性自由。”刘达临说,“但性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

“我们希望的是更加健康、更加高层次的自由,不会回到原始的群种杂交时代。”在刘达临看来,现在很多人提到要走向性文明,“第一是健康很重要,第二则是合理的控制,包括道德控制、法律控制和习俗控制,但要合理”。

李银河也认为,没有一个社会在性上可以完全自由。“自由的线划在哪里,哪条线一过就不是自由了呢?从各国法律或道德尺度来看,我概括三点,一是必须完全自愿,强迫就不可以;第二就是成人,不要涉及青少年;第三是在隐私的场所。一个性秩序合理的社会,就是给人最大限度的自由,越不合理就是越压抑。”李银河说。(艾林)

《中国科学报》 (2015-07-03 第9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