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小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3
选择字号: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战火中,当时最为著名的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岌岌可危。为保存文化、教育、学术力量,三所学校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上课。开学一个月后,南京陷落,武汉、长沙为之震动。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进逼,危及衡山湘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被迫再度南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长沙临时大学的大部分师生经广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转滇越铁路进入云南。另有200多名同学组成步行团,在闻一多、吴征镒等11位教师的带领下,风餐露宿,历时68天,步行3500里,穿越湘、黔、滇三省,最终到达昆明。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开学,分理、工、文、法、师范五学院,共26个系,两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共有学生3000人,是抗战时期学生最多的大学。

西南联大汇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教授,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据统计,西南联大的教师队伍常年稳定在350人左右,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在179名教授、副教授中,有150多名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曾经留学欧美的学者。

这些教师虽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流派,却有着共同的师道尊严和价值判断,治学严谨,不苟且、不浮躁。他们教书育人,自乐其道,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融合了北大的“兼容并蓄”之风,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

学校行政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会。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长批准任命,校长为校务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决议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务。西南联大有三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前两位老教育家为了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青的梅贻琦主持校务,他们二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际支持。所以西南联大自始至终都是由梅贻琦校长主政,实行“校长负责制”。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全部由教授担任,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任命。

教授会是一个校务咨询机构,虽不是权力机构,但很有威望,成员包括全校教授,由全校教授推选常委会主办。教授会是校长的得力参谋,也是办学校务得力骨干的资源库。各学院有院教授会,各系有系教授会。院教授会主席后来改称院长,系教授会主席后改称系主任,由相应院系教授会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讨论备案,报校长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统由教授会评议,由院长、系主任执行。所以院系教授会实际上是院长、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办学权力机构。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西南联大的学者们完成了一大批奠基性论著。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只有师范学院留昆续办,即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被许多人引为经典。而这句话在当年的西南联大,已得到最好的体现。

(吕小羽根据百度百科及相关历史资料编写)

《中国科学报》 (2015-07-03 第6版 历史)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