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7-2
选择字号:
“让公益成为高校时尚”
——北京大学“公益之星”颁奖仪式侧记

 

与会者观看开场视频。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北京大学新太阳活动中心201室是一间占地不大却充满温馨的教室,两侧设计成照片墙,上面挂着往届北大“公益之星”的照片、留言,一幅幅在红色底板的衬托下,更像是一颗颗火热的心。

近日,北京大学在此召开公益之星颁奖仪式暨“创新·公益”主题研讨会。16名在公益上表现突出的北大学生,从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涂义才、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等领导手中接过2014~2015学年“北京大学公益之星”奖杯。

本届“公益之星”都是家庭贫寒的学生,在北大接受他人帮助,进而帮助更多的人。

公益不仅益于公,还益于人

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出现在视频中,他们是往届北大公益之星的获得者。视频中,他们寄语后来的“公益之星”,畅谈对公益的理解,也把参会者的思索带回了9年前。

2006年,北大设立“北京大学公益之星”校级荣誉,表彰在公益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子,鼓励他们践行“感恩、回报”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9年来,近200名学生获此荣誉。其社团“学生服务总队”因表现突出受到北大通令嘉奖,成为与山鹰社、爱心社并列,获得北大学生团体最高奖项的社团。

一名“公益之星”获得者,在视频里说到一句话“公益不仅益于公,还益于人”,这让在场人深有感触。“‘自助、他助、助人’,我们在获得帮助的同时,通过回报让更多人受助,这是学生服务总队一直践行的理念。”叶静漪说。

理念是行动的指引,那么,践行理念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在现场,学生服务总队秘书长金文旺回忆了亲身参与的公益片段。“在北大的第一张留影是萌萌的师兄把我送进宿舍”“在善行100活动中,天气寒冷,唯一的‘福利’八宝粥却喝不到,同学们凑在一起依然热情高涨”“在校园引导小朋友,在我们提供的留言本上写下歪歪扭扭的有关梦想的字迹”……美好的回忆让金文旺对学生服务总队难舍难分。

第七届“公益之星”获得者王华磊用了一个“变”字,概括过去的4年大学生活。出身湖南农村的他,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知识变多了,能力也变强了……”谈起从“哑巴英语”到与外国友人沟通自如,参与总队能力建设培训(包括计算机技能培训、PS培训、演讲能力训练等),逐渐缩小了在技术能力上的差距,王华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公益与创新同步

每所高校都有回收旧书的书店,但与此同时,必然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场地、组织上的成本,而到了北大学生服务总队同学们的手里,它变成了一个大学生共享闲置图书的微信平台“爱享书”。

他们发动北大师生将平时闲置的课本教材、经典名著、小说杂志等图书书目上传,有需要的同学登录“爱享书”,搜索所需要的书目、提交申请,通过之后便可以和图书所有者联系取得图书。

今年3月,“爱享书”正式上线。以北大学生为试点,用户量突破3000并在持续增长中。

由于起步较早、理念清晰、校方鼎力支持,北大学生资助工作走在全国高校前列。2010年12月,教育部授予北京大学“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之后,连续4年北大学生资助工作综合排名居部属高校前列。

然而,盛名之下,北大学生资助中心并没有止步,而是在不断思索着公益上的创新与突破。“爱享书”就是公益创新的典型案例。

在现场,北大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介绍了一系列创新的做法。

“燕园领航”计划邀请了学校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燕园领航导师,包括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林建华、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在内,亲自为其指导学习、提供帮助。

在今年的“燕园领航”计划中,北大进一步扩充了导师队伍,聘请媒体记者担任燕园领航导师,并在现场颁发聘书,力图打造志愿者、高校、媒体的三者联动。

信息资助服务是北大学生资助中心今年的亮点之一,通过中心网站和微信平台每周定期推送资讯信息,另外设置专门空间和电脑设备,供学生进行信息查询。“一系列服务都在场地的变革中推出。比如,设立了学生服务大厅、爱心屋、信息资助空间等。”杨爱民补充说。

公益不是一种恩赐

当然,创新的做法必须理念先行。在随后的“创新·公益”主题研讨会上,如何创新,让高校公益更上一层楼,引起了在座嘉宾的思考。

作为燕园领航导师,本身研究的是社会法、劳动保障法,叶静漪对公益、慈善有着天然的敏感。亲身参与学生公益活动的她,对在场的同学们说道:“‘公益之星’的荣誉不仅属于个人,同时也属于践行‘自助、他助、助人’理念的同学。要让公益成为北大,甚至全体高校的时尚。”

涂义才则对北大创建世界一流的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期待。“希望北大的学生资助工作、公益活动要具有国际视野和独创特色,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的一番话,引发了叶静漪的思考。“我曾看过一条微信,中外志愿者一同参与国际援助,当救援物资到来时,作为中国志愿者,我们想到的是赶快分给大家;而欧美志愿者则希望让被援助者自己搬卸物资。这里有一个付出了劳动再获得的理念,而我们却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我们的信念是发自内心的,但是行动起来不妨回头看看。在助人过程中,有没有平等地看待所有人、所有事,千万不能把公益变成了一种恩赐、一种歧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在理念、文化上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叶静漪说道。

去年,北大举办了首届高校学生国际公益论坛,来自国内外的高校学子分享了彼此的公益理念和公益故事。这在北大人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而走出高校,已经有一部分北大毕业生将公益作为了职业和毕生追求,公益使得他们在工作、生活中考虑问题更全面。

“他们回校,说这段经历为其播下公益、拼搏、感恩的种子,让他们执着梦想不动摇。我想这就是公益的魅力所在。”叶静漪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7-02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