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17
选择字号:
来自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的报道之二
IBM里的讨论:中关村VS硅谷

 

■本报记者 倪思洁

2月12日,美国圣何塞。在这个因硅谷而闻名的城市里,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年会开始了。

年会第一天,中午十二点一刻,记者坐上开往IBM总部的黑色大巴。一路上就像走在微软系统桌面中一样,越过被青草覆盖的山丘,驶过弯弯曲曲的水泥单行道,头顶镶着稀疏云朵的蓝天,俯瞰着那座被称作圣何塞的科技之都。

原来这座城市里,不仅有令诸多科技人才心向往之的谷歌、苹果、IBM等高科技企业,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身处其中,很难相信,这个看起来没有密集大厦伫立,而且极其适合徒步旅行和野餐的地方,就是美国科技发展的心脏。

IBM就藏在这些青色山丘的一处。下车,走进研发大楼,一段标语扑入眼帘——“科学与数据将拓展人类的能力”,落款是IBM的经典商标。

下午一点半,就是这座楼里,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会开始了。这场讨论以“创造强有力的创新环境,以解决21世纪争议性问题”为主题,就如何通过创新解决21世纪面临的生态、数据等挑战、如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等问题集思广益。

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相比于如何提升美国的科研创新能力,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创新环境该如何塑造。

众所周知,时至今日,中关村的崛起都足以令国人骄傲,中关村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地”。不仅如此,与加州类似,中关村附近也云集了清华大学等大牌名校,源源不断地为中关村培养科技工程类人才。

但是,为什么这个长期以来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基地”,与真正的硅谷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与美国的其他地方相比,在加州办企业成本是比较高的。但谷歌等企业还是主动把科技园区搬到这里来,这是为什么?”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旧金山区负责人秦彤反问道。

在这位从高中毕业就长居美国的中国朋友看来,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首先是因为它的原生动力在于市场,“它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市场和科研导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有足够多的人才,也有有利于维持人才创新力的自由氛围。”秦彤说。

回溯硅谷的历史,它的诞生与斯坦福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战结束后,美国大学回流的学生骤增。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斯坦福大学采纳Frederick Terman的建议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最早入驻的公司是上世纪30年代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

对于同样长期居住于美国的李萍来说,令她最为头疼的是,时不时就会有来访的中国朋友问她“你知道美国政府是如何管理硅谷的吗”或是“你知道硅谷的管理委员会在哪里吗”。“观念的差别,是硅谷与中关村最大的不同。”李萍说。

相比之下,中国科技界的改革已经持续了30多年,政府也正在尝试着从科研管理中腾出一些位置,让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就中关村而言,中国不可能一味地模仿美国硅谷的发展模式。在创造创新型科研环境方面,中国确实需要一些新的尝试。”秦彤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2-1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