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以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9
选择字号:
我所了解的章申院士

 

■唐以剑

章申于1933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956年从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教部的留苏研究生班,并于1958年12月进入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就读研究生,1962年底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环境地学的研究工作,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章申在地理所一直从事生物地球化学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长达40年,直至2003年因脑瘤去世。

我于1963年中山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地理所工作。1964年我便与章申先生一起到云南西双版纳从事热带化学地理研究,先后到西藏珠峰考察和深入陕北地方病区调查。中间因“文化大革命”没有在一起。1973年起地理所开展环境保护与环境科学研究之后,我又在章申先生的直接组织领导下从事合作研究30多年,再没有分开过。

回想过去,章申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环境地学事业,在化学地理与环境地理领域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是我国生物地球化学与景观地球化学的主要开拓者与学科带头人。

从事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是章申先生毕生的事业追求。早在准备赴苏留学期间,章申先生考虑到大学时的专业基础与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需要,便毅然决定选择生物地球化学专业为其终身奋斗的方向。

章申先生在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当研究生期间即开始从事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了解微量元素在苏联寒带、温带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其中,赋存状态与迁移特征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欠缺,有待补齐。

因此,1962年底,章申先生到地理所工作时便立即筹建起微量元素实验室。1964年开始到西双版纳地区调查,采样与分析研究。后来,这一工作虽因地理所研究区域调整而中断,但章申先生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不但对西双版纳采集的样品十分珍惜,长期保存,而且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后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时的论文题目也多安排在云南、海南、广东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

章申先生在1966~1968年间对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冰雪中氘和重氧的分布以及过渡元素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个世界屋脊地区微量元素研究的空白,也更丰富了他在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研究的内容。其后于1968~1972年间对陕北黄龙地区克山病、大骨节病的调查研究,也是从当地水、土、粮等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特征入手,从而引领并促进了我国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研究的开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90代年初,章申先生与课题组的同事一起就对河流、湖泊水体中水、悬浮物、水底沉积物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赋存状态,生物效应以及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过程,污染物形态转化的环境动力学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首次查明蓟运河沉积物中汞污染的三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成果丰富了环境科学,开拓了我国水污染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领域。

上世纪进入80年代末以后,章申先生又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借助中子活化的核分析技术,通过对中国主要土类272个A层稀土元素的分析,获得了中国土壤稀土元素丰度及分布特征,探讨了稀土元素在成土过程中的行为,发现它们主要累积在土壤的灰化层(A2)的现象。

与此同时,结合国家攻关任务还对长江水系水体中稀土元素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过深入的分析。随着我国在农用肥料中稀土元素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稀土元素在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累积规律以及环境、生物效应及其调控对策的研究,已经成为章申先生及其同事们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从而丰富并促进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章申先生上述学术成果,除先期进行过珠峰考察与地方病研究之外,绝大部分是与他几十年来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分不开的。从1973年开始,章申先生先后参与组织、领导水源保护方面的多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由于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源保护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综合应用地学、化学与生物、土壤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此章申先生作为组织者与主持人,充分依靠课题组每一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分工合作,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而且其研究成果已为我国水环境研究,防治水体污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程序、原则和方法,总结出一些带有基础应用性的环境科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与环境科学的发展。

章申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生活十分简朴,却一直视购书看书为人生一大乐趣和精神享受。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他几乎每天都用午休时间逛书摊,每两三个星期就要跑遍莫斯科的新旧书店,购书几乎花费了他的全部助学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陪同先生出差的火车或汽车上,他的眼睛也总是离不开书本。在他的生活词汇里很难找到真正的“情趣”两个字,而他的一生好像只有“学习和工作”以及“事业和名誉”。

(选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刊)

《中国科学报》 (2015-01-19 第7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肉眼可见的“时间晶体”现身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美资助前景不明之际,多国争相招揽博士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