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林
最近,南京、长春、济南、南昌等多个城市爆发出租车司机罢运风潮。出租车问题由来已久,司机怨气冲天,乘客叫苦不迭。承担着城市重要公共交通服务功能的出租车行业出现的行业危机源头或是“敲骨吸髓”式的治理模式。
出租车行业危机的根源在哪里?最大的问题在于行政垄断的管理体制,即苛刻的准入制。垄断体制培育了一条粗大的利益链条,链条的上端是政府主管部门,下端是出租车公司。不打破垄断体制,整个利益链条就会贪婪地榨取出租车司机的血汗,进而侵害到广大乘客的权益。
出租车行业的垄断首先暴露了这个行业定位的扭曲。出租车行业不是公益行业,和地铁、公交的性质不同,后者是保证大众出行的最低保障,前者是相对高消费的市场选择。
现有垄断性管理体制对行业的定位不伦不类。说是公益,却以营利性出租车公司为基本运作主体;说是市场,却垄断资源,限制进入,刁难阻挠其他经营主体和方式介入(诸如互联网订车等)。
如此一来,出租车公司完全占据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怎能不盘剥司机?有报道称,管理人员和司机的人数比例竟然达到1:1。由于受到垄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保护,本应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出租车公司已形同于肆无忌惮的强盗,造成对司机敲骨吸髓的剥削。
其次,政府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公司的关系更是讳莫如深。出租车公司向政府管理部门缴纳巨额运营管理费方能获得准入牌照,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巨额准入费自然是通过所谓“份子钱”让司机和乘客买单。这也是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
多年来社会舆论不停地呼吁取消出租车公司,或至少让出租车司机自由选择私营还是受雇于出租公司,但管理者却对此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性管理,保障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和官员以及出租车公司的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一直建立在损害出租司机和广大乘客权益的基础上。
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垄断应该交给市场竞争的出租行业,这是越位;政府不能保障出租行业基本从业者出租司机的合法权益,这是缺位。此外,针对诸如取缔和打击黑车方面,政府还存在严重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出租车公司由于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垄断性的特许经营,日益变得有恃无恐,除了不断加码收取份子钱及其他巧立名目的费用(诸如管理费、修车费等)之外,管理形同虚设。
破解出租车行业危机,根本上还要改革管理体制。市场能解决的不折不扣地交给市场,政府不能在出租车行业利润中分一杯羹,相关管理部门不应通过行政垄断谋取部门利益,这些都是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
再者,深入分析来看,包括出租车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存在久拖未决的问题(如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违法强拆强征、高速延期收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最终的症结均在于政府责任意识淡薄。如今,多地出现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如果不是直接威胁到相关部门官员的乌纱帽,政府管理部门总是装聋作哑,不负责任。
现在有一个说法:“某某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其言外之意是,在这之前还没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其实,对于出租车行业危机,只要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立场一变,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如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不是将立场放在部门利益上,不是放在垄断利益代理的出租车公司上,而是放在出租车司机和广大消费者这一边,那么就应该放开市场,让互联网叫车等服务形式、出租车公司与私人运营等运营主体自由竞争,通过博弈形成良性运作局面。
出租车行业是个市场性经营领域,保障基本的出租车服务是城市管理者的义务。它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责任心和良知。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5-01-1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