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2
选择字号:
声音

 

汤济鑫(中科院动物所):

做一个快乐的科研工作者

怎样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思路,成为一个课题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我的看法是,首先,将想法变成一个思路需要你查很多的文献,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想出实现这一想法的大体步骤,判断这一想法是否可行,如果你感觉可行,说明你这个思路还是可以的。其次,要和别人交流,把你的思路讲给一个相关领域的人听,因为他对这一领域很熟悉,可能比你看得要更清楚一些,可能会提很多的问题,他也有可能会将你的想法否定,认为你的思路行不通,这时你要多和几个人交流。人多力量大,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思路才会成为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值得去做的课题。

找到一个有新意、行得通并且很受关注的课题不容易,不光是你自己去思考、去查阅大量文献,与别人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害怕别人盗取你的想法,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会产生一个更好的想法。做科研不是闭门造车,交流科研思路很重要,我发现现在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分享精神,以为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你会失去它,而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分享之后也许你能得到更多。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化所):

我们缺少欣赏英雄的观众

社会也在急速的发展中展现了其不好的一面,人的欣赏品味降低了。有钱就是成功,有权力也是成功,而不是看在所有这些钱和权获得过程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我们越来越多地欣赏结果,而不懂得欣赏过程,我们甚至鄙视那些走在自己孤独的路上的潜在英雄,我们只为那些获得了权益的人欢呼。这是欣赏的堕落。这种堕落已经很久了,自康德时期,就一直有人质疑我们的价值观是否有其负面性。现在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每一个人都在这种欣赏品味的堕落中品尝由自己带来的环境苦果——这样的社会氛围,即便出现了英雄,也将是历史上更为孤独的英雄。

徐耀(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科学家的修养

修养是比素质更高一层的品质。素质是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修养是思想内涵的养成,素质是人的外在表现,修养是人的内在映射。在汉语中,修养意味着修身养性,修身既包括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思想意识的提高,修身是为了养性,养性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自然与融入社会。所以,修养是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应该终生不断地修炼。

科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主要从客观的角度或者说物质的角度探索未知世界,并创造出利用世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客观的手段。科学家是如此的钻研于物质世界的本质,以至于他们常常忽视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完美,也被不了解科学家的社会群体认为难以理解。本不该如此,因为科学家为人类知识宝库添加了难以计量的内容和无尽的获知可能性,科学家要想更深入理解社会或者被社会更多理解,就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这种修养,简而言之,就是增加自己以主观角度看世界的能力。

秦伯强(中科院南京地湖所):

学点经济学

虽然我自己是学自然科学的,但我仍然建议学理工科的同学,有时间不妨学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比较实用的经济学。我们国家社会科学之所以严重落后,原因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但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衰败,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转、管控、发展都出现问题。譬如现在政府正在推行的城镇化建设,没有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对人文环境、社区发展规律的把握,我们是否会在建设方面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以往的建设和发展中中就有很多,人口政策、房地产政策等,随处可见。我们是否还在用一个新的错误的政策去纠正前一个错误?

那么多的经济学家中,我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吴敬琏老先生,他的一句“天佑中华”道出了他心底的忧虑与无奈;另一个是叶檀,一个非常善于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通俗讲给你听的人。其实,如果你了解,人性本质是自私的,人性中许多方面的“恶”要远远多于“善”,你就非常容易理解社会上许多现象,并且看到其本质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能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就会真实许多。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贡献就会比现在大得多。

(栏目主持:王石)

《中国科学报》 (2015-01-12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王赤:在仰望星空中凝心聚力 南非MeerKAT射电望远镜发现巨型射电星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