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光
说吉林雾凇是人造的,是因为过去吉林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美丽的吉林雾凇。1958年,吉林小丰满水电站的建成发电,在当地制造出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从而诞生了吉林雾凇。所以吉林雾凇是“人造”而非有意为之,只是类似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间接收获而已。
原来,吉林冬季十分严寒,小丰满水库(松花湖)水面结了厚达1米的冰。但1米以下还是水。湖底水的温度高达4℃,因为4℃水的密度最大,沉在最底层。因此湖水从库底发电机流出闸门,当4℃温水一旦接触到夜间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大气,由于温差巨大,就像揭开盖子的蒸笼一样,浓雾腾空而起。一条白色云雾长龙,随松花江水浩浩荡荡流向下游,直到约50公里雾气消散,江水结冰。
这就是吉林雾凇原料,即浓雾的成因。人们对吉林雾凇的误解,主要是原料是如何被制成雾凇的。报刊杂志上一般都这样说,“松花江源源释放的水蒸气凝结在两岸树木和草丛之间”,2014年12月17日吉林市在《北京青年报》登整版“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广告中则是“江水蒸腾的雾气遇寒冷的空气凝结于树上,便形成了吉林雾凇”;12月25日整版广告中还称其中最美的雾凇岛雾凇形成原因是“冷热空气相交”,这说法就更离谱了。
这些说法最主要的问题是,晴夜中水汽分子直接凝结在地物上造出来的是“白霜”。这种分子凝结过程是很缓慢的,所以白霜是很薄的,平面的;而雾凇是雾中生成的,快速的,立体的。有谁看到晴夜中的“霜”会结到高高的整树上去的呢?又有谁能看到有厚达4~6厘米、美丽如花般的“霜”呢?
实际上,人工制造的4℃温水在-20℃以下的严寒大气环境中,制造出来的是特殊的雾。这种雾叫“过冷却水滴雾”,即水滴的温度已在零下而仍未结冰。这种载有大量过冷却水滴的雾随江水而向下游流动,其中过冷却雾滴不断迅速撞冻在江边的树木草丛上,使沿河的柳树一夜之间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婀娜多姿,精美绝伦。但这种过冷却雾滴如果不能及时撞冻,低温下很快就会自冻成固体冰粒(称为冰雾),最终降落或蒸发消失。这就是在吉林市内没有,吉林雾凇美景仅能出现在当地松花江两岸的原因,也是吉林雾凇只出现在吉林却不能出现在更严寒的漠河、哈尔滨等其他地方的原因。因为冰雾是不能撞冻成雾凇的。
所以,吉林雾凇的形成,主要是在冬季低温严寒环境中人工制造出了4℃温暖江水。而在世界上,冬季具有严寒环境的中高纬地区,不可能有0℃以上的暖水,而自然界有自然暖水的低纬地区又不可能有严寒的大气环境。所以我国南方虽不乏大型水库,但由于气温在零上,冬季便只能制造雾而不能制造雾凇了。
但是,东北水库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吉林雾凇,难道吉林雾凇只是个另有特殊原因的个例?
果然,我在2013年初,看到了一则报道,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星大平台地区有条库尔滨河,河上也建了个水电站,水电站下游也出现了长达15公里的美丽雾凇。而且由于伊春市1月清晨平均最低气温(-30.7℃)比吉林还低6℃,因此伊春雾凇日数和雾凇的厚度理论上是应比吉林雾凇还更多、更厚(美)的。
这样,吉林雾凇是“人造的”的论证就比较充分了。
我们知道,“吉林雾凇”素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路南山林”,并称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其实后三者确是“天生丽质”,可是“吉林雾凇”实乃“人工仙境”。因为也只有“人工”,“吉林雾凇”才可能会有仅冬季出现的“季节变化”。过去冷冬期间,吉林雾凇每冬平均出现23.5天,现今暖冬,所以出现日数就少了,这就是每年数以万计的观赏者千里迢迢“乘兴而来”,却往往有人“败兴而归”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预先看看天气预报。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常在“制造”人工雾凇。不用说南北极,北方严寒冬天,我们呼气如云,那眉毛、胡子上,那口罩边,帽沿下,都可能会有那局部的人工雾凇。1996年11月9日清晨,我们在黑龙江漠河-39℃黑龙江边拍摄时,曾呼出约70厘米长的雾(凇)气柱。有趣的是,气柱所及,同伴的黑发立马镀成银发;女主持人鼻下的汗毛也变成了可见的“胡子”;雾凇甚至可以结到人的鼻孔里。这些都是雾凇柱中过冷却雾滴撞冻的结果。
《中国科学报》 (2015-01-09 第11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