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德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9
选择字号:
以新文化精神打造语文现代化升级版

 

■黄德宽

语文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在现代化进程中,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我国语文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文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倡导文言一致,摒弃模仿古文,以白话为工具建立“活的文学”。“文学革命”切中了中国文学长期以来的文言分离之弊,以世界的眼光,选择了语文革新的正确路径,顺应了时代大潮流,结束了两千年来我国文言分离的历史,确立了白话文学的正宗地位,使白话最终成为汉民族文学和教育的有效工具,催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语文现代化最重要的贡献。

汉字改革作为文学革命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涉及到古老汉字的存废和前途问题,站在传承中华文化与主张全盘西化的不同立场上形成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汉字基本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他们断言汉字“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在拼音文字还没制定和推行之前,他们主张以简体字作为改革的过渡。一些学者对简体字的重视、整理和研究,为语文现代化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语文现代化事业也得以继续发展。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文字改革任务。自此以后,新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一直围绕这三大任务展开,依靠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的语文现代化工作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文化运动百年来,语文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汉民族共同语在海峡两岸和华人世界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法定的大会和工作语言之一;汉字的简化、整理工作成效显著,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日趋成熟,较好地跟上了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汉语拼音方案也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作为中文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凡此等等,都表明我国语文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

新文化运动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正以出人想象的方式在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奇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正在变成可能。当我们充分肯定我国语文现代化所取得成就的同时,更要重视和思考新形势下我国语文现代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精神,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努力打造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升级版。

首先,要在推行汉民族共同语的同时,处理好语言多样性的关系。作为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不仅是现代化社会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同时还负载着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汉语方言分歧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语言生活的现实情况使得建立和推行民族共同语、提高全民语言能力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多样性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共识。当前,我国民族语言保护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濒危境地,如不及时保护将会永远消失;方言作为语言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民族共同语的推广、教育的普及和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使方言的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面临着既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要尊重语言多样性、兼顾语言教育公平的新问题,必须以新的思维提出妥善应对之策。

其次,要努力缩小海峡两岸语文差异,突破语言文字信息化瓶颈。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技术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而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追踪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为语言文字制定了各种规范和标准,在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汉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撇开信息技术层面问题不谈,仅就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而言,两岸语文存在的差异客观上已造成了信息化处理的不少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词汇系统和书写系统两个方面。虽然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已为解决这些差异问题开展了合作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是,总体上看,由于认识上的分歧和政治上的原因,尚没能形成消除差异、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的共识和长远规划。语文差异不仅影响汉语言文字信息交换的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对人们日常交际和汉语国际教育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应立足语言文字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共同制定消除语言文字分歧的规划和目标,共同研制统一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这不仅会为实现书同文和复兴中华大业奠定信息化基础,也会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第三,要理性对待汉字改革问题,珍惜汉字文化遗产。反思新文化运动,我们绕不开汉字问题。可以说,从近代以来关于汉字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关于汉字繁简、拼音化和汉字价值等问题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我们应该依据当前对汉语言文字研究所获得的科学认识,依据今天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情状,客观理性而又富有前瞻地面对和处理汉字问题,才是我们发扬新文化运动精神所应秉持的立场和态度。

(作者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原校长)

《中国科学报》 (2015-01-09 第2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