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17
选择字号:
氧化锌软膏真的万能吗

 

■舒畅

氧化锌软膏并不能改善痤疮粉刺

近期,英国生产的复方氧化锌乳膏sudocrem在网络上爆红,被网友认为能够“去除黑头粉刺”,甚至被用来“做面膜”。然而,“万能”的氧化锌软膏真的万能吗?

“皮肤保护剂”

目前,市场上多种用于治疗皮炎、创伤、溃疡等皮肤问题的霜剂、膏剂、敷料以及防晒用品的确均以氧化锌作为主要成分。强生、妙思乐等多家生产婴儿用品的公司也出品以氧化锌为主要成分的软膏剂,作为婴儿护臀霜或者尿布软膏销售。

为什么他们都钟爱氧化锌呢?因为氧化锌作为一种性质非常稳定的白色粉末,无毒、不溶于水,具有吸附油脂和水分的作用,在皮肤外用药物中主要起收敛、干燥和抑菌效果。

研究发现,外用氧化锌通过调节表皮伤口愈合的多个环节(如炎症、纤维增生和组织重塑)发挥促伤口愈合效果。

氧化锌不透光,可以反射紫外线,因此化妆品中常用于防晒和遮瑕。氧化锌和油膏基质混合后被称为“氧化锌软膏”或“锌糊”,是皮肤科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氧化锌软膏常被添加到多种日常用品包括白胶布、抗菌卫生巾等当中。

传统制剂工艺中,如果基质是由不含水的油脂或其他物质构成,称为“油膏”或者“软膏”(英文Ointment),不仅可防止皮肤水分蒸发,也可阻止外界水分进入。常见的如氧化锌软膏、清凉油。

有些产品的基质中含有一定量水,但水和油并不互溶,就需要借助乳化剂来帮忙,乳化剂可以让水和油互相包裹并稳定存在。

如果产品是以水包油的形式,则称为“露”或者“乳液”,主要起滋润作用,如各种润肤露或者防晒乳液;如果产品以油包水的形式,则称为“霜”或者“乳膏”,保湿效果较强,如各种润肤霜或者雪花膏;如果软膏中固态成分含量很多,则称为“糊”,反而具有吸湿、收敛的作用,如治疗急性皮炎的硼锌糊;还有很多其他基质,如水包油包水、水溶性软膏、凝胶等。

因此,氧化锌软膏是以氧化锌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油脂基质的、不含水的外用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其归为“皮肤保护剂”。也就是说,在皮肤局部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大面积暴露的创面或渗出、水疱,都可以使用它作为辅助用药,保护创面,促进皮肤愈合。

然而,由于氧化锌软膏并无针对某一皮肤疾病的特定治疗效果,如果罹患严重的皮肤病,仍应当及时求医,对症用药。

适应症之多

氧化锌软膏有隔离水分和轻微的收敛和抗菌作用,其性质稳定,几乎无刺激性,不易分解,也不溶解于水,不被皮肤吸收,因此婴儿、孕妇、老人都没有使用禁忌。

尿布皮炎(又称尿布疹或红屁屁)是由于婴儿皮肤薄嫩,受到尿液、粪便或分泌物浸渍以及织物等刺激后发生的皮肤局部过敏或者炎症反应,在婴儿中十分常见。氧化锌软膏恰好能够起到隔离水分和刺激物、收敛皮肤、促进愈合的效果,因此是大多数尿布软膏的主要成分。

另外,氧化锌软膏对于成人皮肤问题也有广泛用途。如对植物所致的接触性皮炎有一定收敛效果,对于颈前、腋窝、腹股沟区的间擦皮炎、亚急性湿疹、日光皮炎、轻微烫伤、蚊虫咬伤、冻疮、小面积伤口长期不愈合以及激光治疗术后护理等方面都有辅助作用。

还有研究证实,外用氧化锌软膏对糖尿病相关下肢溃疡和压迫性溃疡的愈合有益。如此多的适应症让氧化锌软膏有了“万能药”的称号,是居家旅行的必备药品。

粉刺痤疮患者应慎用

由于软膏、乳膏都有一定封包效果,因此,急性湿疹伴大量渗出、大面积溃疡、糜烂、水疱、大疱等伴有创面渗液的皮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氧化锌软膏。

氧化锌的吸湿和收敛效果会使皮肤产生轻微的脱水。因此,并不建议特应性皮炎、慢性湿疹、老年瘙痒症、寻常型银屑病等以皮肤干燥为发病基础的患者长期、大面积使用氧化锌软膏作为皮肤护理用品。这类患者宜选择与皮肤生理脂质成分类似的保湿用品。

近期网络、微信上传说用sudocrem这样的以氧化锌为主要有效成分的乳膏或软膏做面膜来去除黑头粉刺、美白皮肤,殊不知对皮肤十分不利。

由于软膏基质的附着能力强,不易清洁,因此去除膏体时氧化锌颗粒和皮肤表面相摩擦,产生了物理性去角质的效果,使皮肤看起来更细腻。而残留在皮肤表面的氧化锌颗粒发挥了一定“遮瑕”的效果,使黑头粉刺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实际上,氧化锌软膏并不能改善痤疮粉刺,膏体的封包效果和氧化锌颗粒的堵塞反而会加重闭合性粉刺等皮肤问题。有的制剂中的辅料在厚重的膏体封包下透皮吸收增加,还可能会导致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因此,以粉刺为主的痤疮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这种“面膜”。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中国科学报》 (2014-09-17 第8版 医药)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