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张雅琪 胡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8
选择字号:
揭秘中国深海探测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实习生 张雅琪 胡萍

16个月前的一次出海工作经历就像海上变幻莫测的风云,让杨挺等人经历了一次从波峰到波谷、从喜悦到沮丧的巨大心理落差。

杨挺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2013年4月,他与研究组同事一起搭乘广东海洋大学的“天龙”号考察船,到南海中央海盆回收布放了一年的18台被动源海底地震仪。

然而,整个回收过程却极具戏剧性。第一台到第七台地震仪的回收工作可谓一帆风顺,正当研究人员为此行感到乐观的时候,随后的工作却急转直下。从第八台设备开始,接二连三的打捞失败让他们的心情跌入谷底。

参与设备投放工作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裴彦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此次回收的18台地震仪包含国内外两种仪器。巧合的是,未成功回收的7台全是进口设备,3台国产设备全部回收成功。

尽管仪器的回收率不甚理想,但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对海底天然地震观测的认识,并为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事实上,此次海底天然地震台阵观测实验是中国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南海深部计划)的子课题之一,今年,这项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为期8年的大型深海探测项目刚刚走完第三个年头。

中科院院士、该计划首席科学家汪品先把南海深部计划称为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该计划中的3大专题——构造与岩浆活动、沉积与古海洋学、生物地球化学,也被他比作了解南海生命体“骨”“肉”和“血”的形成过程。

据介绍,3年来我国南海深部计划已引入了近海底深拖磁测、载人深潜、大洋钻探、海山浅钻等高新技术,并初步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尽管如此,专家一致认为,当前在深海研究领域,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南海深部计划多数需要运用相关深海高新技术,海底观测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在海底建立像气象站一样的观测网,就相当于把实验室搬进了海洋。”汪品先表示,这是海洋研究最理想的状态。据了解,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大科学工程,该项目已在2011年通过立项,目前相关工作正处于组织阶段。

专家表示,海底观测网对全球很多国家来说都和中国一样刚刚起步。如美国“OOI”海洋观测计划十多年来几经周折,今年才有望建成;只有加拿大“海王星”计划在全球海底地震观测中算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而过去3年中,刚刚起步的南海深海科学研究已成为国际海洋研究的新热点。不过,在科学家看来,由于深海研究的海上作业费用昂贵,当前我国深海研究的投入问题依然存在瓶颈。

“认识南海,中国应该走在前面。”汪品先强调。多位采访对象向记者表示,南海深海探测不仅有助于揭示边缘海的演变机制,提高中国在全球边缘海研究领域的地位,而且有助于中国深入探测深海资源,增强中国对南海可开发资源的利用能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举将有助于以科技合作促进民间外交,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对南海的话语权。(详细报道见第4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8-0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