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8
选择字号:
美丽“微”世界


 

 

《见微知著:纳米科学》,[美]弗莉丝·弗兰柯、乔治·怀特塞兹著,曾杰、王燚、秦冬、夏幼南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年5 月出版

    ■本报记者 温新红

《见微知著:纳米科学》可以算作一本“画册”,一幅图,一篇文章,高清晰度的图片占了整个页面,有的甚至横跨两个页面,文字则很精练,几百字或者1000多字。

当然这不仅仅是“画册”,作者乔治·怀特塞兹是著名化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校级教授,这是一本有关纳米科学的科学类书或者说科普书。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盛赞该书,在其序言中这样写道:“本书给你提供一双见微知著的眼睛,让你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从而提供一次科学和艺术的完美邂逅。”

了解微小世界

探索新大陆与纳米有什么关系?本书第一篇文章《探索新大陆》告诉人们,探索新大陆是有危险的,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其结果则是让我们了解了地球上的不同大陆。作者用此来类比纳米研究,虽然现在对它们还有很多未知,但将来一定会找到这片“新大陆”。

作者以这种行文方式,试图让人们了解纳米,这本书不是以传统方式普及纳米知识,而是以作者的思考向读者传达出纳米是什么、纳米的运用、纳米的将来、纳米的不可知及危险性等,这些思考包括哲学方面的、纳米与社会现实联结方面的。

全书分为6章,“小之道”“奇境中的爱丽丝”“生命”“为何在意?”“灌木丛中的黑影?”“鲸鱼还是鲱鱼?”每个方面又从更为具体的一个点来解释,如波粒二象性、核糖体、人造狗鼻子等,有些是人们熟悉的,如水、肥皂泡、电子纸和电子书、雾、灰尘与健康、火焰等。

本书译者之一、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夏幼南向记者介绍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想告诉我们,纳米世界是‘小’世界,但对整个社会都很重要,并且会对一些领域有颠覆性。”

纳米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因此,作者首先解释为什么要研究纳米。“我们曾经的‘金科玉律’已经被证明只不过是‘一派胡言’。”作者幽默地写道。

接着是纳米在各个领域运用的重要性,如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同时谈到纳米还有许多未知内容以及可能的危险性。这是本书的主要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即“鲸鱼还是鲱鱼”一章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纳米”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还仅仅是过眼烟云?鲸鱼是巨大的鱼,而鲱鱼是小鱼。相对应的,鲸鱼是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带有颠覆性的研究,鲱鱼是指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的研究,纳米是“鲸鱼”还是“鲱鱼”现在还是未知。

作者写了60个题目,“与纳米相关的当然肯定不止这些,”夏幼南认为,选择这些内容的条件或者说理由是,一方面与社会相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或者领域很重要。

大科学家的思想结晶

“这种写作只有像怀特塞兹这样在该领域研究了几十年的大科学家才可能做到。”本书的另一位译者、乔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秦冬评价道。

怀特塞兹是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人文和科学学院三院院士,他在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纳米科学等领域开创了众多研究方向。怀特塞兹还是夏幼南、秦冬夫妇在哈佛大学时的博士及博士后导师。

2012年7月的一天,怀特塞兹到夏幼南、秦冬夫妇所在的城市亚特兰大开会,送了这本书的英文版给他们,因为已经有了德文、俄文等版本,希望他们能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夏幼南和秦冬说他们也正有此意,其实他们早就在用这本书,给学生推荐为课外读物,还给国内的学生推荐,效果很好,学生们都非常喜欢。

怀特塞兹今年75岁,作了近50年的研究。“他很忙,既要作研究带学生,世界各地作报告,同时又对应用很有兴趣——他有12家公司,另外他还为美国政府、基金会等机构作咨询。”夏幼南介绍。

“他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导师。”夏幼南说怀特塞兹差不多一周有三天在外出差,许多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于是准备了一个重约30斤的手提包,里面是打印出来的学生的论文,“因为他不用电子版,只用纸版的”,怀特塞兹就在上面修改,写的字有时比一页论文上的字还多。

“估计写这本书花了他几年时间。”夏幼南说,看得出,每篇文章都是怀特塞兹的一个思考,与什么有关、哪些问题没弄清楚、有什么重要性等,然后像写随笔一样记录下来。“他真的很了不起。”

图片不可或缺

透明的苹果,影子却是方形的。这张图是想告诉人们,纳米世界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也就是说,现实中不可能的事,在微观就是这样子的。

这张图是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弗莉丝·弗兰柯做出来的,她是一位知名的科学摄影师。

“这个职业是她首创的。弗兰柯以前是建筑摄影师,后来对科学有兴趣,就和怀特塞兹合作,已7年了。怀特塞兹每写出文章,她都会去想用什么图配合。” 夏幼南介绍,弗兰柯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有自己的工作室。

秦冬进一步解释,怀特塞兹也很重视图,那时他们还是他的学生,他会要求学生们对图有自己理解,“现在大家并不会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这些图把科学现象与生活联系起来了。”秦冬认为,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同时也很重要,“我现在教本科生,也让他们看图,能不能联想到周围的事物或者曾经学到的知识,这样让他们更有兴趣。否则纳米就是一个词,很空。”

《见微知著:纳米科学》的原版就像是一本“画册”,“是有这样一个意思在里面,即把书打开来,正好可以放在咖啡几上。”夏幼南解释道。

中文版和原版版式几乎一致,只是封面图片选的不一样,中文版封面用的是怀特塞兹发现的一个现象,即不同液体在微通道里流动时不会混合。

谈到中文版的图,秦冬表示,出版社很“给力”,对图片作了很认真的调整,可以说其色彩和清晰度直逼甚至超过原版书。


 

“怀特塞兹的英文很飘逸”

■本报记者 温新红

白春礼评价这本书时提到“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描绘出微纳米科学的神奇,并且巧妙地结合精美的图片来隐喻这些微小的事物之中所体现的科学之道”。

这“幽默的语言”正是让译者感觉最难的地方。

这本书的4位译者组成也可谓“超豪华”,夏幼南是全球顶尖化学家,秦冬曾任美国国家纳米技术基础设施组织主任。曾杰、王燚则是夏幼南的学生。尽管如此,本书的翻译让几位科学家感到“很难”。

“怀特塞兹的英文很飘逸。”秦冬笑道,他的英文功底很好,读他的书,会觉得写得太好,但要翻译又是另一回事。也正是这个原因,中文版保留了英文原文,也就是说中文版是双语书。

夏幼南也表示,“英文很容易理解,但要翻译成很顺的中文,真的很难” 。

最让他们费尽心思的是书里有太多的比喻,要准确表达,还要有趣不能太呆板。有时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几个人来来回回发邮件商量。

像《盲人摸象》一篇,显然英文里没有这个成语,这篇文章谈到目前还“看”不到纳米,只能用“触觉代替视觉”,就像盲人摸到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本意有贬义的意思,所以打了问号。”夏幼南说。

夏幼南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波粒二象性》一文中借用的一首简洁的现代诗,开始按原文译为“你适合我,如钩入眼,一枚鱼钩,一只大眼”,显然这与原诗在意境上有一定的差距,后来经过几番讨论,最终改为“你融入我,如钩入眼,一枚鱼钩,睁大的眼”。

书名也是难点,不但几位译者、编辑提出了不同的名字,译者的同行以及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最终“见微知著”得到一致认可。“原书名No Small Matter,其实也算是美国成语。”秦冬说,现在的书名基本能反映它的本意。

秦冬表示,翻译此书的压力很大,一则这是导师的书,还是他的要求,二是怀特塞兹的中国学生很多。“没准导师让一个人把某段中文翻译成英文,如果不对的话,他会说:‘怎么回事,怎么和我的英文完全不一样?’”秦冬笑称,希望导师能满意这本书,他们都很急切地想看到中文版呢。

“翻译这本书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想想几个月前我们还在讨论封面怎么设计、字怎么做等等。”虽然以后也不大可能翻译这类科普书,但提到那段翻译的日子,夏幼南难免有些留念。

因为非常重视这本书的中文版,夏幼南告诉记者,“除了样书,作者和译者都没有拿任何稿费,书的定价相对也不高,就是希望这本书有更多人读到,了解纳米”。

《中国科学报》 (2014-08-08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