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 周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0
选择字号:
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
——浙江大学探索本科教学改革

 

■本报记者 钟华 通讯员 周炜

在去年秋季的第一堂实验课上,浙江大学物理系实验课指导老师鲍德松向同一级100位本科生宣布:每个人都要进行一项探究性实验,课题可以找系里的30位大教授商量,实验可以进入教授本人的实验室去做。

在实验课上唱了几十年主角的验证性、重复性实验课“变脸”了。取而代之的,是教授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学生自选导师,与教授确定实验题目,进行探究性的实验。

“事实上,探究性实验课只是近年来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说。在用第二课堂“倒逼”第一课堂,实验“倒逼”理论,校外“倒逼”校内,并适度借鉴国外大学经验的这一理念下,浙大本科生院开启了探究性实验课、本科科研训练、建立基层教学组织等一系列改革。

从实验踏进科研大门

物理系的实验课改革工作小组主推探究性实验,由理学部副主任沙健担任组长,成员有系领导、教授和实验课老师,系里每年特设30万元经费,支持实验课程“变身”。

目前物理系本科生探究性实验的来源基本上出自三个方向:一类是一线教授的实验室,这类实验的课题学术性和前沿性都是最强的;第二类是每年的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的题目,这类兼顾了探究性和趣味性;第三类就是实验中心的老师们设计的课题。

物理系副系主任赵道木说:“探究性的实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实验,或者蕴含着很多答案的实验,除巩固知识外,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年半下来,有一半的学生进入了一线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了探究性实验的课题。还有一半的学生则选择在实验中心完成一项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教授的实验室,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教授也通过这一机制更早、更多地接触到具有创新潜质的“好苗子”。

“进实验室有很多的好处。这些研究好像离课堂很远,但是只要真正钻研进去,多与老师和学长交流沟通,作为一个本科生是完全有能力作出自己的研究的。而且,还可以发现自己真正的研究兴趣在哪里,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目前正在实验室作研究的本科生林彭夏雨说。

为第一、二课堂搭建通道

“学生的大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陆国栋说,“而学科竞赛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通过学科竞赛、科研训练让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跳出做习题的模式,这对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改变。”

如何用学分这个杠杠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让第一、第二课堂良性互动?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在今年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2~4个原本是第二课堂的学分,变成第一课堂的学分。“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索,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这是第一课堂的学分。学生实习也是有学分的。打通了通道之后,第二课堂的科研训练、学科竞赛都可以成为第一课堂的学分。”陆国栋解释道。

首先,打造第一课堂的“金课”,即打造通识课、大类课和专业课这三大类课程的核心课。“核心课的基本定义是双课堂、多课堂,将课外延伸成为课堂。多课堂必须成为核心课的基本特征。”陆国栋说, “我们的目标是,未来几年,浙大的大学本科生都能修到一门通识核心课、一门大类核心课和一门专业核心课。”

一年来,探究性实验在本科教学上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而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深度实习,也是浙大本科生院一直在坚持推进的活动。

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浙大建立了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励,通过各种教学奖来奖励教师;另一方面,也相应地推出了基层教学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陆国栋说。

课堂也要走向国际化

去年7月,来自浙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工程系的26名学生参加了一门为期三周的“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暑假联合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在2012英国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9名,其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在联合课程中,来自两校的教师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开设5个专题,向学生系统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前沿,全英文授课、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用案例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纯英文教学让部分浙大学生感受到压力,但同时也令他们获益颇多。

参加课程的学生说道:“经过这次中新教授联合授课,我感觉到他们各有千秋的授课风格,中国教授的课堂上少了些活力,而在新加坡教授的课堂上,教授声情并茂,很会活跃与学生之间的气氛,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中方教授虽然少了笑脸,但是以缜密的思维、逻辑的论证让我们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

建设国际化课堂也一直是陆国栋念兹在兹的一项事业,“今年我们在推进一个实践,请国外的老师来给我们的学生上课,或者一位国外的老师带20~30个学生一起来,按照中外学生一比一的比例来上课。”他向记者描绘出一幅蓝图,“未来,浙大的学生要么走出国门,做交换学生去国外上过课,要么请国外的老师来给他们上过课。这对浙大学生外语水平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也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国外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

《中国科学报》 (2014-07-10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